摘下"感动吉林"的帽子看王昱人

2015-12-02 15:05:3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瑞芳

  她曾经“感动吉林”,6岁起带着弟弟拾荒给患病父亲买药,十多年间靠捡废品捐款近3万元资助80名学生。她最近“震惊羊城”,今年4月大学毕业前夕,突然从华南师范大学离校出走,当时正参加一等奖学金评选。(8月10日《信息时报》)

  曾经的道德模范,在考入大学后一直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依然品学兼优,凡事都要争个第一,或许“感动吉林”的荣耀既是一个激励,又成了一种负担。当奖学金评选这样既有实际物质利益又有荣誉加身的评价活动到来的时候,对于这样一个曾经获得过巨大荣誉的女孩子来说,如果在评选过程中遭遇到不公,她甚至会采取一种近乎偏执的努力去和她所认为的“不公”进行斗争,如果斗争不奏效,或者她在此过程中遭受刺激,她可能就会以一种较为激烈甚至是惊人的举动来反抗,而在这个时候,如果相关媒体和社会评价还揪着“感动吉林”这样的标签来议论她的行为,似乎有点多余。

  从报道来看,其实笔者更相信,王昱人在对奖学金评选一事,已经陷入一种近乎于精神出现应急障碍的危机中,这可以从她对记者的自述中看出来——“感觉同学好像都在说我,都跟着我、骂我。我战战兢兢地回到宿舍。”她想到宿舍里还有一个竞争者,害怕遭报复,马上收拾东西离开学校……

  这其实已经是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症”的表现了,也就是心理应激障碍的初期症状,而因为刻意的逃避和与外界隔离,当她偶然通过网络得知社会各界对于她的出走多持不支持甚至是批评态度时,她的应激反应更加激烈,甚至想通过自杀来摆脱心理遭受的压力。

  笔者不是很赞同有些评论认为王昱人是被“感动吉林”的荣誉绑架,才会陷入如此偏执的观点,其实一个荣誉并不能绑架一个人,真正让王昱人不能正确处理和面对所谓评奖不公这样的小事的是她过往的生活经历。当一个女孩子长期处于必须坚强独立,而且要隐忍负重的生活状态中时,对于得失的计较有时候会远远大于常人,这种得失有时候甚至不是具体的物质,而仅仅是她嘴里所要求的“公平”,但王昱人却不能体悟,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她所向往的绝对的公平,因为学校规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平,辅导员和同学以学校评奖规则来说事似乎也说得过去,但王昱人似乎理解不了,她偏执的认为,这是所有周围的人想害她,她甚至需要逃出寝室来躲避,其实从那个时刻开始,所有对她的道德评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昱人已经是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病人了,而对待一个不能正确看待评奖失利的女孩子,我们再用什么“感动吉林”这样的光环去套在她身上,那这个说事来批评她“从神坛上没走下来”,这样就真的好吗?

  大学评奖学金到底公平性几何,这里不谈,笔者关注的是,像王昱人这种非常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并对“公平性”追求极致的道德模范,当他们遇到某些个人危机时,人们如果总拿他们曾经的荣耀光环来说事,这是不是对他们是一种新的不公平呢。

  不妨摘下“感动吉林”的帽子看王昱人!(王仪之)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