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是一种精神 访楼兰遗址的“忠诚卫士”(组图)

国际在线2016-08-17 00:43:04

图片默认标题

楼兰文物工作站站长崔有生 摄影:杨欢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杨欢):拥有3000年历史的楼兰古城一直是中外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之神往的秘境,那里有大批未发掘的墓葬,有被历史长河掩埋的故事,也有很多未解之谜。在这片荒凉孤寂的无人之地,两个“70后”和两个“80后”常年守卫着这个古城废墟,他们不畏艰辛,甘于寂寞,将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职责铭刻于心,诠释了忠诚与责任。8月16日,由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巴州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穿越楼兰”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带国际在线记者走近若羌县楼兰遗址的“忠诚卫士”们。

  从没水洗澡到太阳能发电

  楼兰古遗址及古墓群,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位于距若羌县城390公里的罗布泊无人区的西岸,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有4处全国重点保护遗址遗迹,包括楼兰墓群、楼兰古城遗址、罗布泊南古城遗址、米兰遗址。这些遗址区域都是楼兰文物工作站职工崔有生工作的范围。

  8月16日上午,国际在线记者在若羌县楼兰博物馆见到了崔有生,只见他皮肤黝黑,部分头发花白,朴实的面孔中透着几分沧桑,这些都是他坚守楼兰遗址十几年留下的岁月的痕迹。从2003年若羌县建立楼兰文物工作站开始,崔有生就在站里工作。因为一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从事这份职业产生了兴趣。“我曾经在楼兰遗址中看到过被盗墓分子破坏的壁画,当时感觉很心痛。所以,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保护好。”崔有生说。

  罗布泊是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被称为“死亡之海”、生命的禁区。在这样一块寸草不生的无人之地上,能够工作13年,背后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崔有生说,罗布泊地区气温高、风沙大,每年1月至5月刮沙尘,风沙大到看不见东西。而6月至8月是高温季,地表温度能达到六七十摄氏度。补给也是个大问题,每次要从县里运好几桶水过去,“建站最开始的几年用水紧张到不能洗澡,脸都基本不洗,一包衣服换着面穿,几个月出来人都臭了”。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帮助工作站盖了两间地下水窖,从此以后,用水的问题才得到了缓解。

  若羌县旅游局局长焦迎新经历了工作站从无到有的过程。他向记者介绍,在建站之前,住在罗布泊里只能靠军用帐篷,条件很简陋,带进去的菜都是萝卜、洋芋这种容易保存的食物。因为风沙大,呆在帐篷里必须带口罩,有时连着三天就靠啃馕、喝矿泉水维持生存。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工作人员更大的考验来自于寂寞。罗布泊无人区没有手机信号,可以说话的只有一位同事,在那一呆就是一个月,寂寞的可以把人憋出病。“从工作站回到县里,人也变得不爱讲话了,休整一段时间就想回到那个荒寂的环境里。”崔有生说。2006年,由于没人替换,崔有生曾经一下子呆了8个月,这也是保护站里一个人工作时间最长的纪录。

  得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和若羌县政府对保护楼兰遗址的重视,楼兰文物工作站的基础设施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焦局长介绍,原来进入楼兰遗址都没有路,后来新修了路,补给车进去从最初需要三四天到现在只要5个小时。另外,从2008年开始建了地下水窖,解决了水容易变质的问题。发电设备也从最初的柴油发电机发展到现在的太阳能发电。“现在保护站的条件比原来强多了,有冰箱冰柜,可以洗澡,还有图书室和活动室。”

  跟盗墓分子做长期斗争

  楼兰文物工作站位于楼兰古墓群附近,保护墓地、防止盗墓,是工作站职工的一项主要工作。最开始条件差的时候,巡逻只能靠走路,后来县里给配了摩托车,巡查起来方便多了。焦局长说,楼兰遗址的盗墓活动猖獗,就连小河墓地这种已经发掘过的墓地,还有不法分子觊觎。“从建站以来我们抓了四五批盗墓贼,2009年12月以来还没发现过新的盗墓活动。但是按照抓一批管四五年这样的规律,2017年应该又是一个需要加强防护的年份。”

  崔有生和他的搭档每天需要在工作站巡逻两次,晚上还要爬上35米高的瞭望塔观察一下,一旦发现可疑迹象,他们会立即向附近的警局报警。

  目前工作站有4名固定职工,都是男性,两个“70后”和两个“80后”。为了这份特殊的工作,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崔有生快40岁才结婚,现在孩子才3岁多。而另外三位男同志中,有两位到现在还没结婚,甚至连对象都没有。

  记者问焦局长有没有想过扩充工作站的队伍,焦局长回答:“比较困难,主要是能坚持干下去的人很少。”他说,曾经参与工作站建设的人有很多,但大部分是临时工,有的干了一个月、一周,甚至两三天就不干了,因为条件太艰苦。

  当记者问崔有生有没有想过转行时,憨厚的他淡淡地说:“没想过,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四个人将楼兰古城遗址守护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更长远的保护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完成。焦局长说,保护楼兰遗址是一项大工程,80%以上的古墓尚未发掘,甚至连古墓的准确数量还是个未知数。“对楼兰遗址的全面发掘和保护,恐怕需要全疆的文物和科考工作者都参与才能完成。”

图片默认标题

楼兰文物工作站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建了瞭望塔和太阳能发电设备。 (若羌县旅游局供图)

图片默认标题

楼兰文物工作站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若羌县旅游局供图)

图片默认标题

站里配了巡逻车,为保护文物工作提供了方便。(若羌县旅游局供图)

图片默认标题

楼兰遗址著名的遗迹三间房 (若羌旅游局供图)

[编辑:杜军帅]
 
返回顶部进入桌面版

国际在线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6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14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