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国际>>正文

好的教育,除了“择校”还有其他吗?

2016-04-01 19:12:25|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杨玉国

图片默认标题

朱永新

图片默认标题

范坤

  原标题:好的教育,除了“择校”还有其他吗?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钟磬)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教育部为此也出台了“就近入学”的相关政策以杜绝“择校热”。不过,家长们真的心甘情愿不择校了吗?如何让孩子获得好的教育?美国为何也存在“择校现象”?日前,在深圳举办的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提出了独到的观点:“我们的教育不应该限制选择,而是应该鼓励选择!”

  为何没得“择”?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高峰论坛3月27日在深圳举行。论坛上,朱永新表示:一方面,大量的人有择校需求,出现了天价学区房,有些人没办法了就干脆到国外去,我们每年交给到国外的学费达 2000亿人民币,说明我们的供给有问题!因此,教育不是限制选择,而是应该鼓励选择,就像商品一样,如果限制选择,产品质量永远没法保证,要鼓励选择,质量才有保证。但现在我们对教育卡得太死,办教育的门槛太高。

  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教授认为,除了“门槛”高,要命的是这种门槛管制往往并不意味着“质量管制”,只要进来以后,就很少有长期的质量跟踪。国外的“市场管制”包括价格管制、进入管制、质量管制,尤其是质量管制。但是,我们往往进行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就像股票市场,进入后就基本不管了。

  来自甘肃的一位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董先生表示,在基层办民办教育太艰难了!本来从省、州、县的主管部门都同意了项目,到了县教育局,签合同前几天却临时变卦,导致之前大量的投入落空,骑虎难下。另一位黑龙江周先生也提出,盼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思想能更开放,否则阻碍重重。北京有一所业内知名的“在家上学”学堂,从最早4个孩子到后来200多名孩子,很多在传统学校不适应的孩子家长慕名而来,最后不得不限额招生,但这所学堂却一直拿不到办学资格。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至2013年中国大陆“在家上学”的人数有1.8万之多。朱永新在今年两会的13个提案中,其中一个就是建议给“在家上学”予以法律认可的提案。

  在办学体制上改革,一些地方率先进行了探索:上海市在公办教育强势的情况下依然力推民办教育,探索非营利制度的运行,使老百姓有更多放心的选择;深圳市引入优质的教育品牌,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的董事会决策和管理制度;成都市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改进公共教育,另一方面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温州则用较少的财政经费,支持了大量的民办学校,保证无论当地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有公立学校可上,还有更优质的民办学校可选。不过,温州教育局的戚德忠局长在论坛上也坦言:办民办教育,就是往往“宏观”话语很温暖,“微观”话语很残酷,每一项改革突破都是几个部门之间的“博弈”。因此,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内部可以解决的。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