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闻一多之子闻立鹏油画展“心迹刻痕”中国美术馆开展

2016-05-13 21:09:34|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杨玉国

图片默认标题

红烛颂,闻立鹏,1979年,70×101cm,布面油彩,中国美术馆藏

图片默认标题

白石系列:悲怆篇三号 1990年 100×80.3cm 板上油画(纤维板综合技法) 自藏

  原标题:闻一多之子闻立鹏油画展“心迹刻痕”中国美术馆开展 展现其人生艺术心路历程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思恩):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心迹刻痕——闻立鹏油画艺术展”5月1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览是“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

  闻立鹏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儿子,他的出生就和这个时代的革命洪流紧密联系起来。1946年闻一多被暗杀于昆明,15岁的闻立鹏在悲愤与痛苦之中,强烈地感受了人间的美与丑、爱与恨。生活磨砺成为艺术表达的动力,对于父亲的永远怀念、对于革命烈士的崇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促使他将其转化为笔下的永恒主题。1962年闻立鹏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国际歌》,用“庄严恢宏悲烈的情调”,表达了革命先烈为了追求真理、舍身忘我的崇高精神。1967年,张志新的悲剧深深刺痛了闻立鹏的心,“那种不可名状的委屈、痛苦与精神压力”,使他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大地的女儿》成为他文革停笔十年后的第一幅创作,他用画笔歌颂先驱者的纯真、正直的人格,谴责罪恶的暴行,以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唤起观众对于真善美的良知。闻立鹏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重新阅读父亲的作品,对于父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在于血缘之中的父子间的心灵相应,还在于闻立鹏在浩劫之后对于社会、人生的更为深入地感悟,这一切成为他创作闻一多系列作品的思想源泉。《红烛颂》的诞生既是闻立鹏对于父亲闻一多深切怀念的一种表白,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对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苦难命运的感悟与升华。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闻立鹏先生的油画之路即是他的人生际遇与时代命运相互渗化与融合的心迹之路,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磨砺如同刻痕般映照在他的心中,这一切在他的画笔之下转化为悲壮的、崇高的美学追求,那画布中的凝重的肌理,壮阔的笔触,沉郁的主调成为中国现代油画独特而鲜明的语言,并升华为一种审美品格而载入美术史。”

  本次展览全面展示闻立鹏先生的创作生涯,共展出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130余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闻立鹏创作精品回顾,展示闻立鹏先生油画创作生涯约27张重要代表作品及捐赠作品。第二部分集中展出闻立鹏先生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各个时期的创作作品约40幅,从内容上分为“闻一多”的专题创作和革命烈士组画。第三部分集中展出闻立鹏先生风景画主题的创作约为40幅。第四部分后圆厅南墙主要展出闻立鹏各个时期的人物、风景主题的写生作品约40幅。

  闻立鹏在风景画的创作中,同样赋予了悲壮、崇高的思想内涵,他将自然界的景色和内心的强烈情绪结合起来,将自然之境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触景生情,创作了风景组画《一九七六年的回忆:疾风 子夜 花海》,从其风景画中,让观众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染与鼓舞。源于长白山写生所创作的《秋之白华》名字则是烈士瞿秋白、杨之华在革命岁月中的自称,画家以白桦为意象,似是烈士爱情的颂歌、生命的礼赞。八十年代之后,闻立鹏的油画创作在油画艺术本体语言上开始得以明确和自觉,壮美、崇高与力度的追寻成为他油画创作的追寻,《无字碑系列》与《白石系列》是他实现美学内涵的重要体现,自然意象、人生磨砺与社会情怀相融合成就了闻立鹏油画艺术的审美品格,而所有人事沧桑、社会变革与内心的历炼都如刀刻般成为画布之中的意象。

  作为2016年国家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项目,闻立鹏先生将他的十余件代表作品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永久收藏,泽披后人。

  展览将展出至5月25日。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