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有竞争活力和吸引力的新东北
东北振兴是去产能背景下提振东北的又一重要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实现全面振兴。东北振兴是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有资产布局的国家重大战略,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目标,以市场化改革为主要手段,充分保障民生,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再造有竞争活力和吸引力的新东北。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目标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东北是我国最早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和能源基地,面对重化工业下行,市场需求不足的局面,东北地区的经济面临重大压力。但是,不破不立,如果主动拥抱去产能的政策环境,积极参与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东北也将在此轮改革中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东北振兴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目标,积极调整产业比例,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
降低能源和重化工业比重,需要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债务,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将重组兼并和清退工作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实施;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升级,需要国家持续的资金支持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则应主动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引导资本流向更具创新性与创造力的领域。通过系统性的调整,真正实现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驾齐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市场化改革为主要手段
去产能的核心要义是协调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应以市场化改革委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东北经济的计划色彩浓厚,市场、契约意识淡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政府过强、市场过弱是东北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习近平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同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减少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放开管制,令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企业内部,应进一步完善企业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家和职工发挥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动力。新一轮东北振兴,需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通过改革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形成能够与市场完全对接的新体制、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占GDP比重较低,民营企业普遍弱小,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增强民营经济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是改革的重要手段。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的政策,如小微企业税负减免,金融贷款支持,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土地使用补贴等优惠政策,需要得到及时的落实,真正减少民营企业的障碍。积极奖励技术创新,加强有利于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民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同时,国企在竞争性领域的适当退出,也将为民营企业创造成长空间。
以民生保障为要
东北振兴必将伴随着一批产业从业者的转型,不可鲁莽行事,务必以民生保障为要,把握人员安置大局。习近平在考察黑龙江伊春市林业工人时强调,“林区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采取措施,搞好帮扶、做好低保工作,确保林业工人平稳转型、生产生活上有序过渡,同时要积极培育林业工人掌握新本领、新技能。”政府应对无法转型的从业者提供兜底政策,保证基本生活水平,为能够转型的从业者提供相应的补偿和培训,为其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积极利用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
东北振兴应该积极利用本地区的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发挥本地区特长,保证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相较于我国总体生态资源匮乏,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指出:“如果仅仅靠山吃山,很快就坐吃山空了。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森林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现在转型就是要把他们保护下来,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对现有林业资源的利用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思路,利用生态优势,保证绿色发展。
同时,东北三省面对东北亚区域,对外开放的空间巨大,扩大开放将成为东北振兴的新动力。应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等国的合作,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合作为依托,以建立东北亚自贸区网络为目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开放服务业市场为重点,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刘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