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

2016-05-31 22:42:4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杨玉国

  来源:人民论坛网 李金芳选编整理

  【编者按】

  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总书记主持,并发表了一万多字的重要讲话。讲话里有诸多亮点,知识性、思想性、指导性很强(详见讲话全文)。

  今天,我们先就其中一个亮点谈起:

  习总认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对5种新形势其中一个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而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

  这个“如何”,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本期议题,来议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用好哲学社会科学

  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人民政府 彭小曼:关于哲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有一个诗化的比喻:“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总是在黄昏时起飞”。这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哲学的价值,哲学是对经验的升华,是实践的结晶。笔者认为,打造文化强国,必须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要注重实践经验,从“三个维度”发力用好哲学社会科学。

  关注历史之维,汲取智慧。从先秦子学到宋明理学,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古代先贤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关注历史,不仅要关注历史进程中,古代先人如何运用社会科学来引领社会发展,更要温故知新,把握思想内涵,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感受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永恒魅力。

  立足现实之维,引领发展。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用好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文化强国,重在关注改革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要分析判断我们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瓶颈,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求方法论的突破口,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在时代发展中的原创性。

  打破空间之维,博采众长。打造文化强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国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洋为中用,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成果,掺入“中国元素”,将其内化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洋为中用的优秀典型,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内核,将其与中国实践、中国国情相结合,将其发展为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用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云南省建水县官厅镇人民政府 赵丽娅: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从文艺复兴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百家争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莫不充分说明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殿堂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涌动,价值观取向日趋多元化,要让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关键是实施人才战略,在用人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上大力创新,借助高校、研究院等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和高端后备人才的同时,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培养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能在国际学术界自由交流、引领国内学术研究潮流的创新人才和团队,进一步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同时,在科研成果奖励、科研项目设置等方面向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倾斜,鼓励个人自由探索,对研究成果显著者进行奖励,以起到激励作用。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委组织部 李娅: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支撑与引领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各级政府要主动自觉从思想认识、项目安排到队伍建设、政策支持等各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环境。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以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强联合与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要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打击学术腐败。要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勇于探索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切实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智库”作用,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内外兼修”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黄茅岭乡人民政府 沐圆:实力决定一切。中国要在世界思想文化大激荡中把握发言权、主动权,必须内外兼修增强文化功力。

  内修——扎根中国社会。一种理论不关注社会,社会就不需要这种理论。有的理论“坐而论道”,看似无懈可击,却被社会现实问题轻松驳倒。因此,构建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强化问题意识,扎根中国现实,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出和回答推动时代发展的大问题真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活问题。

  外修——放眼国际视野。闭门造车是做不出大文章的,大文章需要大视野。今天的世界是平的,创新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需要民族沃土,也需要坚持洋为中用,从国外资源中汲取有益滋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学会思考世界的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出中国的见解,建构中国的理论,不仅让世界被中国美食吸引,还要让世界为中国文化折服。

  云南省金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耿全付:在对外交流与发展中,中国文化要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中国要获得更多话语权进行文化对话。笔者认为,需要提高两种能力。一是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能力。文化建设不能盲目排外,要兼容,广泛吸收西方文化精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不断赋予民族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活力,让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在国际上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对外宣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能力。当前,很多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这给中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文化要想更好地保存并发展自己,必须走出国门,主动融入世界。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重视民族文化这块“宝”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委办公室 赵平智:打造文化强国要更加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我国56个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标志,浓缩成“居住环境上的山林文化、民居建筑上的地域文化、特色饮食上的生态文化、生物资源上的医药文化、民族服饰上的符号文化、民俗节庆上的和谐文化”等文化精华,对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大吸引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一体化大潮流下,地域性、奇特性、差异性都是吸引眼球的亮点,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依靠并发展民族文化,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硬底气”

  重庆市开县汉丰街道办事处 张潘东: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在于坚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离不开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民智慧汇聚的“硬底气”。

  首先,“硬底气”来自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给我们中华民族刻上了特有的符号。是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厚重感,让我们应该秉持文化自信,应该有足够的底气来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化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古为今用,才能培植造就软实力的“硬底气”。其次,“硬底气”来自伟大团结的群众力量。从古至今,中华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也开创了当前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形成团结的力量,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用特色鲜明的各民族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文化软实力也需要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最基层群众的智慧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正是这种强烈的认同感,让我们“底气”更足。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