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国内>>正文

28年的坚守 只为“非遗”一梦

2016-06-30 16:48:0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白薇

图片默认标题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杨舒曼):从事农村文化保护工作28年,他每年至少有100天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和生命赛跑,他编写了22卷、近300万字的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签“生死状”,他成为了非遗传承人心中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就是被陕西媒体誉为“非遗搜索引擎”、被非遗传承人誉为“活菩萨”、被单位称为“五十年难得一见的怪人”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他践行“非遗保护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句话,为西安乃至陕西省的非遗保护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履行了一名基层党员应该履行的责任。

  走街串巷 抢救即将消失的制鞋技艺

  一次看似无意的对话,竟发现了已经消失40年的布絮鞋制作技艺。

  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许多外聘的保洁员,他们大多来自西安的周边地区,王智最喜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因为他认为非遗文化是藏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文化,只有走进群众、深入接触,才能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王智回忆道,有一次在卫生间门口,他遇到了来自西安市长安区小邵村的保洁员赵大德,他按捺不住好奇心就和人聊了起来,最后聊到了赵大德家里的东西。赵大德说家里有个制鞋的老机器一直放着,准备扔掉。因为自身的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敏感,王智觉得这老机器里面一定有文章。随后他就跟赵大德去了小邵村,通过多次调查了解,王智发现赵大德家里那台老机器就是制作布絮鞋的机器,但是布絮鞋的制作技艺已经整整消失了40年。为了抢救这项技艺,王智多次去小邵村调查,做资料收集、整理,对赵大德的姐姐赵小明进行手艺调查。后来,西安市举办文化活动,王智联系赵大德的姐姐去现场打鞋,活动结束后,一位商人一路跟到赵大德家,定做了30双布絮鞋,作为怀旧风格的手工艺品推向市场,没想到广受欢迎。王智不仅成功的将布絮鞋制作技艺申报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还将赵小明申报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絮鞋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使布絮鞋制作技艺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据了解,现在小邵村不仅成为了“一村一品”的特色示范村,还吸引了慕名前来参观学习打布絮鞋技艺的人。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小明说:“只要有人想学,咱免费教,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从2005年至今,王智调查、研究的项目多达1271个,可以说他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走街串巷,到处奔波,在出差途中也不忘对非遗文化的调查。尤其是过年的时候,陕西各地忙着玩社火,也是他最忙的时候,调查非遗现状、协调记者采访、安排各项工作。他说非遗工作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也是他最愧疚的的一件事,所幸的是家人对此很理解,也可以让他心无旁骛的去做好这件事。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