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016-07-02 11:32:30|来源:学习时报|编辑:张斯路

  习近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原标题 习近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志坚定,文化自信【建党95周年习近平讲话特刊】

  文章来源:学习经典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志坚定,文化自信

  【建党95周年习近平讲话特刊】  

  文 |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总这次的讲话,历时1小时20分钟,时长不可谓不久,意义不可谓不重,对于党的信念与使命,是一次系统的理论梳理和再塑,是一次全面的思想阐释和提炼。

  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次次的掌声响起,一次次的激情传递,令全党明确方向、坚定信念,令全社会振奋鼓舞、拥护党的领导,更令全世界再一次看清中国道路、中国自信。

  (一)立志

  没有一个政党的执政成功,不是因为理想和信仰的感召;没有一个国家的走向强大,不是因为目标和信念的坚定。这就是习总说的,“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还特意引用明代儒学家王阳明的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如果没有立志的明确,如果没有志向的坚定,那么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基础,就没有任何成事的基石。

  立志,首先是确立理想和目标。《尚书·盘庚》中说:“若射之有志。”志,本意是射箭的箭靶,引申为事业走向的“目标”之意。中国共产党志向中的理想目标是什么?是95年前,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95年后,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立志,更是要确定信仰和信心。是对心志的始终自信,是对意志的坚定不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就是始终铭记缘何出发的信仰;继续前进,就是不改坚守志向的信心。

  (二)自信

  那么,这份立志目标的信仰从哪来?这份志向不改的信心从哪来?——是从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来,更是从我们的文化自信而来,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这份自信的文化,包括了我们五千年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包括了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经长期检验而证明了实际成功、经发展考验而获得了历史肯定的红色文化、党的文化。——只有朝气蓬勃的时代文化,融合进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只有现在的时代精神,契合着、继承着、发展着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价值,才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科学态势,才说明了中华文化动态发展的生命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华夏历经五千年岁月而流传成了世界上唯一鲜活的古文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带领国人冲破旧中国低谷沉迷而一跃繁荣成了世界瞩目的强国——当这样强健的传统文化和这样强劲的当代文化共同带领我们大步走在复兴之路上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自信?我们有什么借口不坚定信心?我们有什么疑虑不坚实信念?我们有什么犹豫不坚守信仰?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骄傲,告诉全中国、告知全世界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当我们说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份文化之所以优秀,就是由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文化的实干兴邦组成。而只有这样的民族文化,才是流动的、才是发展的、才是具有永动力的、才是生生不息渊源流长的,而非凝固僵化的、因循守旧的、封闭陈腐的、一味复古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尾声还引用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是一路漫长而来、一路远行未来,我们的党在建设、发展、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正是经过了上下求索,而终自信于选定的道路,自信于民族的复兴。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