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党校教师孙林:借互联网之言 讲述党的故事

2016-07-06 11:55:56|来源:中国青年网|编辑:韩基韬

  编者按:1921年7月,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激荡起中国革命的涟漪。95载,波澜壮阔、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的万丈光芒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进的岁月。从建党、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中国腾飞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求证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的真理,凝聚旗帜下党救中国的信仰,履行困苦中服务人民的承诺。“七一”建党节,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中国梦”践行者“追寻信仰足迹,践行青春担当”建党95周年党员系列专访,与青年网友分飨中国共产党员的励志故事,为中国复兴征程汲取奋然前行的力量。 

  “中国梦”践行者“追信仰足迹,践行青春担当”建党95周年党员系列专访第三期

  80后党校教师孙林:借互联网之言 讲述党的故事 

  入职培训延安参观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本人供图

  “大林老师,你信仰共产主义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能实现吗?”面对一连串尖锐、刁钻的敏感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青年教师孙林从容不迫,侃侃而谈。

  而台下同学们不知道的是,他们面前这个沉稳大气、谈吐专业的优秀青年,当初竟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到党校参加面试的。

  “当时有20多个人,我排11号,得下午才能轮上面试,我决定先回学校。在回学校的路上,我临时决定下午面试要讲讲我的博士论文‘政党经费问题研究’,于是紧急利用午休的2个小时,整理出了一篇1500字左右的讲稿。”

  孙林没有想到,当晚18:30,时任党建部总支书记梁俊萍就打来电话,“想不想来党校工作?”“我愿意!”——这句坚定的答复通过话筒蔓延,化作热血青春的奋斗誓言,也为孙林的党校教师生涯拉开了华丽序幕。

  坚定理想信服 不做e时代的“独眼龙”

  “7月1日,我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孙林作为中共中央党校的优秀党员,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受教育、倍感振奋、永远难忘”——这是孙林听完讲话后的深切感受。

  80后党校教师孙林:借互联网之言 讲述党的故事

  2009年,孙林和女友一起硕士毕业。本人供图

  工作4年以来,孙林主讲执政党与新媒体互动、执政党与网络空间治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等课程,独立承担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多项奖励。

  “我们党在95年的实践中,产生了很多故事,其中也有一些很有意思、很有启发性的故事,讲党课的本质就是通过讲故事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传递给听众,所以,会讲故事是新时期讲好党课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孙林说,“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最快的现代化”。我们国家的现代化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两百年走完的路,这就产生了认识论上的诸多分歧:乐观者看到的是30多年的巨大成就,悲观者看到的是30多年的巨大问题。悲观者“自我实现”,拿着放大镜近距离看中国,越看问题越多,问题越多越看,导致恶性循环。“不仅自己被蒙蔽了双眼,还以讹传讹误导青年”。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提到的这段话或许就是当下的时代特点,总有人身处其中,迷惑而恍然不知。

  “观察时代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问题,另一只眼睛看成就,两只眼中不能闹独立,相互结合才能看清楚时代。不能做‘独眼龙’,只看到问题,或只看到成就,都不对”。

  在孙林看来,党课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我们需要解放思想,更多地进行理论创新”。孙林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事物,而不是死记硬背各种条条框框。

  28岁就站上讲台,孙林知道,用传统的教学思路肯定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90后学生,于是他采取了新的教授思路,“当前,一些党员和干部之所以理想信念动摇、弱化甚至丧失,究其根源就是不相信共产主义能够实现。理论的彻底性是信仰的前提,换言之,理论说服是理想信服的前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以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重要技术载体和推动力的“大智移云”时代到来了。新时代逐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主要论述的实现可能。”

  人生处处是风景 勿以起跑论输赢

  孙林出生在皖北的一个古城,在18岁之前,他认为自己既然生于此、长于此,自然也要老于此。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将来会走出去。

  80后党校教师孙林:借互联网之言 讲述党的故事

  2012年,孙林博士毕业。本人供图

  “我很小的时候,只有一个理想——当厨师,因为不仅能接触到美食,还能做给家人吃,特别是妈妈”。谈及妈妈的时候,孙林满眼心疼,“姥爷去世后,姥姥无力独自抚养四个子女,就把妈妈送到了亲戚家抚养,吃了不少苦头,于是我暗下决心要当厨师,让妈妈过上好生活”。

  理想的转变要从孙林初中二年级时说起,“那时去亲戚家的饭店帮厨,每天起早贪黑,烟熏火燎,连饮食都不规律。我才意识到做厨师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而自己的当务之急就是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再也不能得过且过、马马虎虎地混日子了!”

  顿悟后的孙林开始发奋读书,成绩直线上升,到高中文理分科时,他已经取得了文科第一、理科第三的好成绩。

  厨师梦渐行渐远,模糊了。大学梦逐渐走近,清晰了。

  “我在高考时遭遇滑铁卢,与第一志愿南京大学失之交臂,被第二志愿青岛大学录取。感激大学生活,让我真正走出了青春的迷茫,明确了未来要走的路”。

  孙林在青岛大学攻读国际政治专业时如鱼得水,“那时我在班上成立了一个‘国际关系研讨协会’,定期组织同学搞读报会、研讨会”。考研成功后,孙林进入北京的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孙林在读研期间与同学一起成立了“131S”兴趣小组,“我们常在131教室聚会研讨国际热点问题,131中的两个‘1’代表两个女生;131中的‘3’代表包括我在内的3个男生;而S,就是seminar的缩写”。

  现在,孙林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民生研究院的特约研究员。

  “我做优等生比别人晚了十多年,但努力拼搏同样让我感觉良好”——孙林的求学之路可谓走得艰辛,甚至曲折。一路走来,他感触颇深,“只有不努力,没有晚努力”。人生总是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和偶然性,一个见闻、一个顿悟,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话太过危言耸听”,2009年,孙林成为全班第一个考上博士研究生的。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博期间,师从周淑真教授,“周老师是政党政治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细致的关心、帮助和指导。研究国家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政党,于是我就从国际关系研究转向政党政治研究”。

  艰难困苦平常事 守住底线立长志

  作为一个80后青年教师,如何将党的思想传递给具有批判精神甚至逆反精神的90后、00后们?

  “我在互联网企业实习过,了解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鼓励用户参与是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在传播党的思想过程中,孙林借互联网之思维,鼓励90后学生参与讨论形成共识,而非“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借互联网之言,用最新的时代语言讲述党的理论;借互联网之事,用互联网技术讲述党的故事”。

  80后党校教师孙林:借互联网之言 讲述党的故事

  2010年,孙林在新浪网实习,采访空客中国资讯副总裁米晓春。本人供图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孙林认为,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不浓厚,是因为理论创新跟不上实践创新的步伐,理论有时候还不能完全解释实践创新。

  “党校特色、党校风格、党校气派的研究工作,不像高校象牙塔里纯理论‘灰色’的研究,也不像职能部门纯实践‘青色’的研究,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像‘青花瓷’一样,是‘青灰色’的研究”。

  谈到专业研究,孙林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强调一定要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比如早起读书,上午写作,中午看专业新闻,13点午休、14点起床,下午备课,傍晚运动,晚上写作,睡前写日记”。

  政党政治研究最重要的是知识结构,研究中国政党政治问题,必须具备传统政治史论、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史论、西方政党与政治史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史论的知识储备,必须精读这些领域的经典书籍后,再结合实际才能研有所成。“我目前还只是处在这条道路的初级阶段”。

  “我特别敬佩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萨缪尔·亨廷顿,很崇拜他分析问题的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态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孙林以“艰难困苦平常事,守住底线立长志”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他说,“工作是我一直以来的坚定信仰,而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有诗和远方”。(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家乐)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