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行网络支付实名制实施半月 仍存违规机构
北青报记者首先点击“手机充值”,付款方式一栏显示的是“无可用支付方式”。向其他账户转账时,显示“无可用付款方式,请添加银行卡”。最无奈的是,如果用别的支付宝账户向这个账户转账,汇款人的界面就会出现“对方账户未完善身份信息,无法收款。为符合监管要求,建议您在对方补全信息后重新转账”。
如果想开通“余额宝”理财,页面直接跳转到“身份校验”,首先就是校验本人的银行卡。总之,如果没有实名认证,支付宝还真什么都干不了。
百度钱包
非实名账户“只进不出”
北青报记者用同样的办法注册了百度钱包非实名账户,然后用绑定了一张借记卡的百度钱包账户向这个非实名账户分两次转账110元,结果都成功了。这样这个账户就有了110元余额。
不过,当北青报记者想用这余额进行手机充值、买活期理财或者再对外转账时,发现都行不通,系统统统自动跳转到“实名认证”页面。为了不让这110元躺着睡觉,看来北青报记者只能把该账户进行实名认证。
京东金融
理财必须上传身份证照片
跟支付宝、微信和百度钱包不同,京东金融不强调支付转账功能,而是主打理财。根据央行规定,只有经过五个渠道交叉认证的Ⅲ类账户才可以进行投资理财活动。
北青报记者此前的京东金融账号绑定了手机号和两张银行卡,输入了身份证号码,但没有上传过身份证照片。昨天,当北青报记者进入“京东金融”APP点击购买一款理财产品时,页面上很快跳出一个方框,要求上传身份证照片,否则只能“放弃赚钱”。
发现
用户难知自己账户类别
根据北青报记者的体验发现,这几款产品在用户登录的首页都没有在醒目的地方告诉用户账户有没有实名认证,一般需要经过两三个甚至更多步骤,才能费力发现账户实名情况。
它们也都没有明确告知用户的账户到底是Ⅰ类账户、Ⅱ类账户还是Ⅲ类账户。除了支付宝,其他几款支付工具都没有提示实名认证的用户有多少限额。只有支付宝在“余额”下显示当前余额支付的额度,如果是20万/年,说明就是Ⅲ类账户。
北青报记者同时随机采访身边的多位消费者,大家普遍表示知道实名认证很重要,也希望获得更高额度,但不太清楚自己有没有实名认证或是认证到哪个等级,往往都是快要下单时才被系统提示,但那时想关联的银行卡或身份证可能没带在身边,希望支付平台能更加明显地告知。
财经观察
过分便捷就易牺牲安全“不实名认证,我连红包都抢不了,也发不了,真是太不方便了。”北青报记者周围少数还没有实名认证的用户如此抱怨,还有人觉得认证过程太麻烦,又是上传身份证照片,又要验证银行卡,很繁琐。他们甚至觉得央行此举是小题大做。在他们看来,部分支付机构管得不那么严,对消费者是好事,多省事啊。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便捷和安全不可能绝对兼顾,加大验证强度长远来看对消费者肯定利大于弊。
在回答“支付账户的实名验证要求会不会影响便捷性”时,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办法》要求支付机构在开立Ⅱ类、Ⅲ类支付账户时,分别通过至少三个、五个外部渠道验证客户身份信息,是为了保障客户合法权益,防范不法分子开立匿名或假名账户从事欺诈、套现、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是对支付机构提出的监管要求,支付机构负有“了解你的客户”的义务。
在身份验证过程中,客户只需要按照支付机构的要求在网上填写并上传相关信息即可,并不需要本人去相关部门证明“我是我”,而是由支付机构负责与外部数据库或系统进行连接并验证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办法》还规定,综合评级较高且实名制落实较好的支付机构在开立Ⅱ类、Ⅲ类支付账户时,既可以按照三个、五个外部渠道的方式进行客户身份核实,也可以运用各种安全、合法的技术手段,更加灵活地制定其他有效的身份核实方法,经央行评估认可后予以采用。这既鼓励创新,也兼顾了安全与便捷。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教授认为,对用户来说,过分强调便捷,就容易牺牲安全,发生“转账太轻松,后悔也晚了”而造成损失。《办法》对于个人支付账户分为三类,Ⅰ类账户交易额相对低,实现快捷;Ⅱ类和Ⅲ类客户实名验证强度较高,需要经过多层交叉验证,验证强度越高,转账限额越高,既可满足客户常用小额转账的便捷性,又为信息和资金安全加了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