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王茂全:弹雨中持枪冲上铁索桥

2016-07-29 14:01:04|来源:燕赵都市报|编辑:张柏漪

图片默认标题

王茂全边说边比划着讲述,让记者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与残酷。

  本报记者刘丽普/文 本报记者赵海江/图

  ■人物简介:

  王茂全,江西省吉安县人,1911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一军团1团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2团营长、冀热察挺进军34大队营长、7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9团副团长兼茹平支队支队长、第16区队区队长、7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4旅12团团长、1纵3旅副旅长、某军副师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历任某军师长、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少将。

  9月13日上午,95岁高龄的王茂全穿着已经褪色的中山装、布底鞋,走在自家的小院子,沐浴着秋日的阳光。这是一座独立的小院,两层的小楼在树木、花草、蔬菜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静谧。两年前,王茂全还能在这个小院子里种植蔬菜、整治树木,过着恬淡的生活。“这两年,很少干了,只是在院子里活动活动。”

  让我们感叹的是,这位95岁的老将军思维依然敏捷,记忆力很好,还清楚地记得70多年前长征途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他说,这些年来,每每想起长征,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强渡大渡河:绝不做第二个石达开

  王茂全1930年参军,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他是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二营机枪排排长,每次战斗,他们排20多人总是冲在最前面,掩护主力部队突围。

  “一开始,我们的武器是猎枪,后来逐步换上了从

  国民党收缴来的装备。”提到长征,王老说是王明的错误思想使红军被迫走上了长征。“那时,根本就不知道要转移到哪里去,怎样走、走多长时间,有一种‘逃’的感觉……”

  王茂全老人很难说清楚长征途中具体打响过多少次战斗,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却让他刻骨铭心,“太惊险!”1935年5月,红一军团渡过金沙江后,甩掉了蒋介石部队的尾追。但是,蒋介石也在大量调集兵力,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大渡河沿岸。

  王茂全老人说,大渡河两岸地形非常险峻,水流湍急,河面宽约百米,很远就可以听到激流的咆哮声,这是长征以来渡过的水流最急的河流了,比乌江、金沙江还要急。当时,大渡河上没有桥,也很难架浮桥;红军也没有大炮,当地老百姓都劝红军不要去送死,河水深,对岸有国民党军队。“但我们都说,我们能过去,绝不做第二个石达开。”

  王茂全所在的一师一团接受了强渡大渡河的任务,战士们在团长杨得志带领下急行军来到大渡河口的安顺场,当时安顺场有敌人一个营守在两岸。王茂全说,5月24日,红军第一次强攻并没有成功,牺牲了不少人。后来,夺得敌人一条小船,“小船是敌人民团营长带过来的,其他船早被敌人划到对岸去了。这条船还是一条坏船,修理后才能使用。”

  5月25日拂晓,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再次打响了。在迫击炮手和机枪连射手的掩护下,17名英勇的战士乘着惟一的一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冲到了河对岸,打垮了敌人的防御,占领了滩头阵地,并掩护后续部队一船一船地渡过河去。

  ■飞夺泸定桥:兵不厌诈与敌赛跑

  强渡大渡河后,紧接着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飞夺泸定桥,这是当时大渡河上仅有的一座桥。

  由于船很小,每次只能盛三四十人,红军靠这条船一次次来回摆渡渡河不大现实。当毛泽东等人知道渡河的困难情况后,决定迅速夺取泸定桥,以便保证大部队过河,到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此刻,敌人的53师已经渡过金沙江,向红军部队赶来。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有300多华里行程,要求两天半到达。沿河赶往泸定桥的过程中,河的对岸就是国民党的增援部队。“他们打算死守泸定桥,夜间都点着火把跑,我们骗他们说是‘自己人’。两支部队沿着河的两岸并排行走了很长的路程。”王茂全老人说,为了比敌人先赶到泸定桥,他们是一路跑过去的,很多人“摔倒了爬起来,接着跑。”有些战士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有的从路旁摔了下去。还有的战士干脆解下绑带,一条一条接起来,互相连在一起。

  在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大渡河的这段河面很窄。对岸是国民党军队的增援部队,他们和红军一样,也正朝泸定桥扑去,双方有时都能互相望得见。红军没有时间停下来吃饭,战士们空着肚子行军,饿了就嚼口冷饭团子。夜越来越深了,晚上11点,在一个叫楚梅的地方,杨成武看见对岸有火光,那是国民党的一个营,点着火把在赶路。怎么办?杨政委大胆决定利用刚缴获的国民党部队的番号和联络信号,他让号兵吹号,告诉对岸,他们也是国民党部队,刚消灭了一股赤匪。那边的国民党部队回答了他们。杨成武命令部队也点上松竹做成的火把。就这样,两支队伍隔河并行了十来英里。国民党军停下宿营了,红军仍继续赶路。

  到达泸定桥后,汹涌咆哮的江面上,只剩下了13根碗口粗的大铁锁链子,江面上9根,两侧各两根用来当扶手的铁索。29日下午,王茂全所在的机枪排22名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火力封锁下,一边在铁索上铺木板,一面匍匐射击前进。最终,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猛烈火力,攻占了泸定桥,艰难地取得了胜利。

  从此,红军彻底甩掉了在后面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

  ■饥馑过草地:吃别人未消化的青稞

  王茂全说,长征途中补给跟不上,红军吃不饱、穿不暖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腰上围个米袋子,里面放的是青稞。青稞还未熟时就用火烧,青稞粒掉下来后,带着皮搓搓就成为‘储备粮’了。”食用时,用水一拌,“但只能吃半饱。”在山上和在没有人烟的路上,吃个半饱就是奢望了,很多战士都是因为缺少食物而掉队的。

  过草地时,野菜、野蒜、树皮、皮带等都没有了,战士们开始努力地寻找可以向胃里填的东西,但不能称之为“食物”。“人们吃青稞后,一般都消化不了,吃进去是一粒一粒的,等消化一遍后,排出来还是一粒粒的。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走在后边的竟将前面战士排泄出来的青稞处理一下,再吃一遍。”老人说,吃下去时,就想呕吐,现在想到这些场景,依然很恶心。但是战士们都努力地咽下去,不吃就意味着等死,那时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活下去就是希望!”

  没有鞋子穿,爬雪山、过草地时,很多战士们都是打赤脚,或割一块牛羊皮放在脚下,用个绳子绑在腿上,“那种没有经过处理的皮子,一下雨特别滑,很容易摔跤。”

  王茂全老人说,在草地上跋涉时,地上都是水,没有休息的地方,战士们就找块石头,背靠着背休息,很多人倒下了就再也没有起来。走在后面的部队,还能看到前面倒下的战友的尸骨,每当此时,战士们都很难受。直到今天,想想起当年的情景,他还是非常悲痛……

  王茂全老人说,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感觉每一天都是幸福的,不管吃什么,都感觉特别香。所以,老人在生活中十分俭朴,因为他深深地懂得今天的一切来之不容易。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