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潜射导弹试射,朝鲜又在搅动局势?

2016-08-26 11:18:10|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梁生文

  一、潜射弹道导弹:朝鲜的“续命”武器

  按照地缘政治学家们的观点,朝鲜半岛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陆权势力与海权势力激烈争夺与碰撞的战略枢纽地区。在这样的一个战略枢纽地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美国、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中国和最大的大陆国家俄罗斯不断上演地缘政治领域的经典剧目。而作为半岛国家的朝鲜也在这个舞台不时有博人眼球的表现:8月24日,韩国联合参谋本部消息称朝鲜于上午5时30分许,在咸镜南道新浦近海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一枚潜射导弹。韩方指出,导弹飞行约500公里,最后坠落在日本防空识别区。另据韩国媒体报道,此次朝鲜潜射导弹采取高弹道发射,如果采取正常弹道,射程可以达到1000公里,该导弹采用的是固体燃料,并成功实现了弹头与弹体在飞行过程中的分离。

  据国防大学教员孙绍红介绍,潜射弹道导弹是指由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如果装载了核弹头,就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是核三位一体的最关键一极,构成一个国家的海基核威慑力量。所谓“二次核打击”是指在己方核武器基地遭到敌方打击后,仍能保存足够的核力量对敌方实施有效的核反击。公认的最有效的二次核打击力量是潜艇弹道导弹。这是由于装备弹道导弹的潜艇难以被探测和摧毁,要比轰炸机和导弹发射井具备更好的生存力,能躲过敌人首轮大规模核攻击并进行核反击。朝鲜一直感觉处在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威胁中,坚信美国企图“除掉朝鲜首脑、占领平壤”。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讲,美韩同盟都形成了对朝绝对优势。美韩同盟作为优势一方,追求的是对朝鲜的绝对安全。而朝鲜因为缺乏与韩美同盟争夺对等安全和绝对安全的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所以只能将安全目标确定为生存安全。对朝鲜政权来说,核武器成为其维护政权存在及延续的最后堡垒,也是谋取战略优势的核心手段,因此,朝鲜一直试图增加其核威慑能力。而潜射弹道导弹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二、朝鲜发展潜射技术非一天两天

  1992年,朝鲜利用苏联解体后的混乱局面,开始有步骤地从前苏联国家大量引进导弹技术和专家,并通过各种手段采购导弹实物部件。

  1993年,朝鲜从日本的废铁交易商手中购进了12艘俄罗斯“高尔夫”级潜艇用于废钢铁回收,这种常规动力潜艇是苏联第二代战略潜艇,可以从舰桥位置发射3枚R-21 弹道导弹。

  2014年7月,美国卫星发现在朝鲜东海岸咸镜南道的新浦船厂出现了一种潜艇,被称为“新浦”级,从外形尺寸看应该是南斯拉夫“萨瓦”级的改进型,长约65米,排水量1000~1500吨,值得注意的是在该艇的围壳顶端有一个与“高尔夫”级潜艇发射管类似的开口,外界普遍猜测这是朝鲜正在发展的潜射导弹平台,但由于“高尔夫”级排水量3 000吨,只可携带2~3枚R-27导弹,而“新浦级”只有“高尔夫”级的1/3~1/2,因此外界认为该艇只能携带1枚类似R-27的导弹。随后,卫星影像显示朝鲜已在附近的新浦南船厂建设了测试潜射弹道导弹的试验台,由1座35米长、30米宽的水泥平台和一具大约12米高的发射架组成,规模、设计与朝鲜正在研发的水面舰艇或潜艇导弹垂直发射筒“正好符合”。从卫星影像看,该测试场工程是在2013年开工,并在2014年4月完工。

  2014年10月底,朝鲜在新浦造船厂的地面试验台进行了导弹出筒的弹射试验,导弹并没有点火进入飞行状态。

  2015年1月23日,进行了第一次导弹弹射与飞行试验,据称这次试验是从可下潜的浮台上进行的。

  2015年4月22日,朝鲜在新浦南船厂近海进行了第三次弹射试验,美国称仍是在“水下平台”进行的“弹射试验”。

  2015年5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战略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试验。而此次发射成功则意味着朝鲜在潜射导弹领域的研发取得了巨大进展。

  由此可见,朝鲜在潜射导弹领域经过了长期和大量的投入,也经历了大量的挫折甚至失败,潜射导弹发射的设想与努力并非一天两天。

  三、潜射导弹难在哪里?

  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是一项技术难度非常高的工作,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

  首先是导弹出水的难题。潜射导弹要实现水下发射,必须要具备一个强有力的水下导弹发射系统。按照通俗的说法,潜射导弹的发射技术可分为“冷发射”和“热发射”两种。所谓“冷”发射是指借助外力实施发射。导弹先在发射装置中借助高压气体,从弹道中弹出,到达一定高度后,再借助火箭推进器进行点火。“热发射”则是靠导弹的自身动力实现点火发射。即导弹在水下点火后,通过自身的推力射出水面,最大的技术难点是助推器在水中的点火技术。由于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800倍,水下发射环境和陆上发射是天壤之别,如果点火失败,或者助推装置及其辅助系统设计不当,很容易引起高背压、水压和气压相互干扰、引起导弹出水后载荷失调等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发射失败。

  其次是推进系统的难题。导弹射程的长短由导弹的推进系统决定。推进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和推进剂供应系统(即燃料)组成,发动机是其核心,发动机动力越强劲,其推进系统的动力越大,导弹打出去的距离就越远。因此,世界各国都加大对其发动机的研制。在这方面,美国、俄罗斯都在大力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多脉冲发动机。此外,减轻发动机质量也是提高发动机性能的另一途径。最常见的做法包括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如新型增强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等,作为发动机壳体材料,来降低发动机质量。

  再次是指挥与控制的难题。和陆基弹道导弹一样,潜射弹道导弹一般采用惯性制导和卫星导航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导。但潜射导弹技术比陆基导弹更复杂的是,潜射导弹发射前的自身位置信息由发射平台潜艇实时提供,导弹将这些初始信息和自身的制导信息结合起来,利用导弹内部的计算机分析计算后,实时修正弹道。如果导弹出发点的坐标发生偏移,那么导弹落点发生偏移的可能性会更大,而对于发射潜射弹道导弹来说,有诸多因素影响弹道精度,例如洋流对发射平台潜艇的冲击,造成其初始信息的误差等,这些都会导致导弹在发射后,偏离预定轨道。如此看来,潜射导弹要实现精准打击,不仅要求导弹自身的制导精度要高,而且对潜艇也要有相当高的要求。

  四、朝鲜行动将产生哪些影响?

  8月24日的导弹发射意味着朝鲜在上述三个技术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而朝鲜的潜射导弹发射将对东亚战略格局会产生不小的影响:首先,韩国将会以此为理由作为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借口。在朝鲜潜射导弹试射之后,就有韩媒叫嚣说朝鲜的潜射导弹已经形成战斗力,其背后用意不言自明。其次,日本将会以此作为借口增强军备,特别是导弹防御体系和反潜力量。日本集体右转后对于增强军力一直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而朝鲜试射导弹将会给其一个迈开较大步伐的机会,以其以往的行事风格应该会加以利用。最后,美国也可能会因此强化在东北亚的军力部署。萨德系统的部署使美国成功地在中韩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并在中国的周边增加了监视其导弹发射情况的“耳目”。下一步美国需要做的就是巩固其“胜利果实”。朝鲜潜射导弹试射恰恰给了美国一个在此增兵的机会——起码美海军的P-8A反潜巡逻机可以强化部署,而该型机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款大型侦察机。

  作为东亚地缘政治板块的主体国家,中国将因此在朝鲜半岛方向面临更为复杂的局势。如何在这种局势中趋利避害,将由朝鲜潜射导弹发射带来的冲击降到最低是国际关系学界值得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马尧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约研究员)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