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分级诊疗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

2016-09-12 17:25:0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蒋丽丽

  “全国人民上协和”,这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真实写照。眼下,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刚性需求快速释放,2015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超过77亿,相当于人均看病超过5次。同时,我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基层、边远地区相对匮乏,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去了城市三级医院,造成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萎缩,既影响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最佳效益,也影响服务体系整体效率,推高了医疗费用,加重了患者负担。(9月12日《人民日报》)

  医改进入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一个接一个,但最难啃的还是如何引导人们改变就医观念,合理分流患者看病的需求以及医疗资源,这是目前困扰老百姓和医院以及改革决策者的一个核心问题。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杀手锏,而且已经被很多国家的医改成果所证明了,但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一些历史欠账,分级诊疗制度目前还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各种倡议和建议比较多,但能够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并且将分级诊疗制度细化并成功开展起来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比较少。

  为何分级诊疗在目前没有能够全面推开,其实这是和我国在医疗卫生体制的历史布局有关。因为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医疗资源也和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资源一样,成为稀缺品,优势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里,三甲医院更是如此,在过去人们对健康和医疗需求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时候,这种分割还能满足城乡人们各自的医疗卫生需求,但是当进入市场化以后,人们流动加快,对医疗的需求和要求提高,成立的三甲医院成为所有人看病的“理想之地”,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三甲意味着有实力、有水平、有保障。

  为了引导人们合理的利用三甲医院的资源,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宣传,也在医疗报销上倾斜于社区医院,地方基层医院,但是效果不明显,人们还是不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原因是人们对于地方基层医院的信任没有建立起来,总觉得即使是个感冒,在基层医院医生也能给看出个危险来……

  这种担心当然不是多余,因为没有比较有力度的政策吸引和诱惑力,医术高、技艺精的医生很少能到基层工作,即使是有,也一般都是短期的任务委派,对口帮扶,真正能安心留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少之又少,原因就是基层待遇差,环境差,上升空间有限,所以为个人计,也不可能来基层医院,而这样又反过来对基层医院人才空心化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分级诊疗的关键核心是人,没有人才的聚集,就没有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没有了信任,何谈引导患者基层看病就医呢,所以当下最大的攻坚问题是如何把优秀医务人员吸引到基层来,提高待遇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上升空间,比如在职称评定,晋级奖励以及社会荣誉给予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出“来基层工作就对了!”这样一个理念,否则,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奉献精神,那是靠不住的,因为人只有实现了自我财富和精神的极大满足,才能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如果一个人连职称评定这个事情都还没解决,房贷还压的头疼,你让他空谈奉献未免太不现实,所以,当下对于分级诊疗,还是少喊口号,多做实事,多做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的实事。(王庭)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