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不谈京华余生,只话传媒桑麻

2016-10-21 10:13:09|来源:红网|编辑:王瑞芳

  《京华时报》,一份曾经流淌着南方报业精神的报纸,15年前作为“南报北伐”的典范立在了“天子”脚下,搅动了一场京城都市报的格局变迁。直至2010年,这份有着“百年京华”理念的报业集团,依然能创造单日204版,3000余万广告刊登额的传媒奇谈,不可不谓之为“花开时节动京城”。

  但今日,我们却有可能与这份名噪一时的报纸话别。诚如资深媒体人王小山所言:“好日子早没了,京华也没了,其他纸媒还有多远,转型好能活几天,转不过弯的,都快了。”如此看来,纸媒的寒冬似乎来得比刀郎口中“那场2002年的雪”还要猛一些。然而,笔者点开《京华时报》的微信公众号,依然能看见前不久的招聘信息,还写着“钱途光明”四字。这不禁让人想起13日南都在其微信平台上的高调炫富,以9月广告营业额突破3000万的证据“打脸”纸媒已死的“无稽之谈”。但无论如何,一个残酷的拷问不容回避:今后,我们究竟要和多少家纸媒说再见?

  回头看看,我们不停挥手道别的彼岸,又何止是荆棘里的纸媒呢?数码照相机的引入让我们和胶卷时代道别,苹果手机的问世让我们和诺基亚时代道别,电脑音乐的流行让我们和磁碟片的时代道别……不少人把当今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置身在这场历时短,变化快的浪潮里,无数文化产品跟随科技的日新月异,在大众的购买力下疲于奔命,稍有差池便被烙上“淘汰”的印记。科技产品生命周期无限缩减,新鲜事物留给世界的记忆也多半无从谈及。

  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像退休的中年人般,虽离开了岗位,但依然保存着余生的假设。那被淘汰了的老旧磁碟片,不又登上了类似“方所”这样的书店大堂么?那被西式服装冲击的旗袍,不又再次成为东方文化的新宠么?可见,余生的力量于事物本身而言,搁浅与遗忘都只是暂时,后续的精神传承和其文化精髓的深入才是它“梅开二度”的机会。

  有时候,倒下并不意味着死亡,它的余生也远没有走完。那份1926年停刊的《新青年》,其提倡科学之精神不依然受用至今?那份有可能止步的《京华时报》,其品牌塑造所追求的“公信力”,不也正是当下所有媒体之目标?对于笔耕不辍的记者而言,那份“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信念,也并未随纸媒寒冬的降临而泯灭。这是传统媒体的余生,即便报纸载体的形式终究将不复存在,但其遗落的精神信仰,那份“追求客观、追求真实”的办报精神亦会贯穿整个传媒的长河。

  不谈余生,因为一切事物都会在斗转星移的岁月里走向衰落。只话桑麻,暂且忘却消失的可悲,聊一聊“老东西”给我们带来的那份惊喜。而它背后的文化理念,或许更是需要我们去缅怀和学习的东西。(杨雨奇)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