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红色革命老区探寻绿色发展之路

2016-10-21 17:12:44|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范琪妍

  图片默认标题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吴起后,在这个窑洞里召开政治局会议,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侯晓明):吴起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隶属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落脚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吴起镇,中央红军结束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回到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家”。从此,吴起以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地而载入史册。岁月如梭,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今日的吴起发生了哪些变化?那里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特色?

  走进位于吴起革命纪念馆的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窑洞内,年轻的讲解员宗定侠正在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着81年前在这里召开的有关中国革命的三次重要会议:“当年中共中央就是在这样一个陕北普普通通的窑洞里,共召开了三次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会议。会议回顾了长征的历程,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批准了关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决策,做出了关于中央常委的分工决定。”

  如果说,长征结束意味着中国革命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那么,在和平年代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退耕还林对于吴起,就是一次“绿色”的新征程的开始。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中,讲解员刘爱元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末吴起恶劣的生态环境:“上世纪末延安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当时呢我们吴起,我们看到,吴起山底和山坡都是种了地的。坡耕地面积非常大。当地老百姓把当时总结为:‘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上世纪末八十年代,联合国粮农组专家到吴起这边考察之后,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刘爱元所说的坡耕地,是一种只适合草和灌木生长的旱地。如果在这种土地上种粮,亩产不过百八十斤。此外,吴起还有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随着人口的增加,“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加上过度的放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1997年,吴起县领导进村入户,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深入调查研究后,于1998年5月在全国率先开始实施“封山禁牧”,推动生态恢复,1999年全国开始推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因此,吴起也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树学介绍说:“我们全县退耕还林工作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过了17个年头。截止目前(2016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国家计划确认面积190.67万亩。其中退耕地99.28万亩,荒山90.48万亩,封山育林0.9万亩。先后被国家部委、省授予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

  由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常年干旱缺水,退耕还林初期,一棵小树要栽活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当地干部群众都发扬艰苦不挠的“长征精神”,依靠人背牲口驮,绿化吴起的每一寸山地。

  退耕还林只是“绿色长征”的第一步,为了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保证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后续产业,让群众的利益与植树造林挂钩。王树学说:“我们也配更了好多我们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截止目前搞了5万多座(蔬菜)大棚,种植了10万亩山地苹果,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林建设试点也是培育农民的后续产业,还有我们的仁用杏、山杏、山桃经济林,也是(我们)农村的主导产业。”

  据该县林业部门预计,以山地苹果为例,计划五年内完成山地苹果种植20万亩,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农民人均仅果业一项收入将达到3000元以上。

  从退耕还林概念的提出到实施、享受退耕成果的整个过程,吴起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当谈到长征精神在当今吴起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该县旅游局局长马广千说:“这八十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发扬长征精神,认真调查民情,非常有魄力地进行决策,努力改变吴起城乡的面貌,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等等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凡是外面来吴起的人,或是过去对吴起有印象现在再来到吴起的人,都会为这里的变化为之一振。”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