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双线出击,围剿IS进入攻坚战

2016-11-09 13:09:39|来源:参考消息网|编辑:贾雪静

  《参考消息》驻巴格达记者刘万利11月9日报道 10月中旬,摩苏尔战役打响,政府军在评估战役初期进展后认为“军事行动顺利,结果超出预期”。但进入攻城战后,政府军遇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顽强抵抗,战事进入胶着期。

  参与攻城战的反恐部队士兵说,“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几乎所有道路埋设大量爆炸物,并在一周内实施了十几次汽车炸弹袭击,延缓了部队的攻势。武装分子还利用地道伏击反恐部队士兵,使政府军未能彻底清理已收复地区。

  与此同时,居住在摩苏尔周边及东部市区的平民开始逃离战区,人数逐渐增多,已完工的安置营地接待能力接近饱和。而仍困在市区内的约150万居民在枪炮和饥饿中苦苦等待解放。分析人士认为,“伊斯兰国”败局已定,但政府应加快军事进程,防止因战役时间拉长导致爆发人道主义危机。

  政府军巷战优势不明显

  摩苏尔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是“伊斯兰国”组织除叙利亚拉卡外的第二“首都”。这里农业和工业设施齐备,石油产量高,且处于战略要地,因此在2014年被“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作为宣布建立“哈里发国家”的地点。在攻占摩苏尔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接连占领伊拉克多座城市,甚至包括前总统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将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势力范围连成一片。

  在过去的两年里,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武装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支持下重整军队,陆续夺回了提克里特、基尔库克、拉马迪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并在今年6月收复距离首都巴格达仅50公里的费卢杰。对摩苏尔发起总攻的战役已经蓄势待发。

  伊拉克总理阿巴迪10月17日凌晨宣布开始发动摩苏尔战役。在战役初期,军事行动进展顺利,政府军和库尔德武装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围攻摩苏尔。经过三周激战,政府军已抵达北部和东部战线指定位置,并在11月5日收复南部战线最后一座城镇,作战部队距离摩苏尔南部郊区仅有约5公里。

  在军事部署基本达到预期结果的情况下,政府军10月31日宣布开始攻城战,但遭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顽强抵抗。截至11月6日,政府军已经攻克摩苏尔东部6个街区。

  分析人士指出,进入巷战后,政府军的人数和装备优势相比战役初期已不明显。根据情报显示,目前摩苏尔市内仍有至少3000名武装分子,他们已在城内埋设大量爆炸物,并依托地道、水泥墙等防御工事与政府军周旋。政府军第9装甲师在东线参与攻城战,但在人口密集的市区,装甲部队难以取得预期的攻击效果。

  伊拉克军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第一阶段攻城战的目标是收复摩苏尔东城,抵达底格里斯河东岸,然后部队将渡河进入人口密集的西城,彻底肃清“伊斯兰国”势力。

  150万居民被困市区

  在2014年6月被“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占领前,摩苏尔市内居住着超过200万居民。伊拉克政府和联合国估计,目前仍有约150万人被困在市区内。

  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流过摩苏尔市,将城市分成东西城两部分。西城为老城区,建筑密集,人口稠密。伊拉克政府军情报显示,大部分“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已经退至西城,并强迫居民转移到老城区,企图利用地形优势与政府军进行巷战。

  反恐部队士兵说,武装分子强迫平民待在家中,然后利用民居作为狙击手的射击点,或者将民居作为发射火箭弹的阵地,将平民当做“人肉盾牌”,使得政府军无法通过炮击或者空袭清除这些武装分子。

  国际移民组织11月5日说,自摩苏尔战役开始以来,已有约3.4万名平民逃离战区。攻城战开始后,逃离战区的平民人数激增,营地在11月初每天都要接收数千名平民,预计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

  记者在营地内采访逃出战区的民众后了解到,在战役开始后,城内物资供应已被切断,多数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有些家庭甚至只能以椰枣充饥。如果战役持续时间较长,摩苏尔市内可能出现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伊斯兰国”败局已定,但其势力却不会从伊拉克和叙利亚消失;与“基地”组织一样,“伊斯兰国”将会在中东甚至其他地区长期存在,威胁世界安全。

  从“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产生、发展和败退的历程看,大国博弈和地区动荡是其生存的土壤。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彻底打破了伊拉克原有政治生态,国内党派为了争夺权力,不惜挑起教派冲突。2005年伊拉克过渡政府成立后,权力斗争愈加激烈,教派冲突也愈加血腥。2004年“基地”组织利用动乱局势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分支机构,打着反美口号招兵买马,并孕育出之后的“伊斯兰国”。

  在没有恢复伊拉克安全秩序的情况下,美国在2011年从伊拉克撤军,伊国内各党派又掀起一波夺权浪潮,导致政府和军队四分五裂。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6月“伊斯兰国”组织仅以数百人之众,打得伊拉克数万政府军丢盔卸甲,控制了伊拉克大片土地。这些从叙利亚入侵伊拉克的武装分子也是在大国博弈的缝隙中得以发展壮大。

  2011年叙利亚国内出现反政府游行,并很快蔓延至全国多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海湾国家为推翻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不加区分地向反政府武装提供资金及武器装备,而“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就是通过反巴沙尔武装的外衣获得大国支持,并在战场上锻炼队伍,使得其武装组织在两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

  分析人士认为,即便“伊斯兰国”从摩苏尔和拉卡败退,但伊拉克国内动荡局势依旧,围绕叙利亚问题的大国博弈愈演愈烈,“伊斯兰国”赖以生存的土壤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恐怖分子仍能在缝隙中生存,并威胁中东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安全。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收复摩苏尔不易,但对伊拉克政府来说,更大的挑战是如何维持战后地区的稳定。

  政治分析人士哈桑·杜拉米说:“政府军、什叶派和逊尼派民兵、库尔德武装都想接管‘伊斯兰国’的占领区,而且各方背后的支持力量也在暗中角力,美国、海湾国家、伊朗和土耳其都想介入伊拉克政局,这样的局面可能造成地区更严重的动荡局势。”

  

  11月7日,伊拉克库尔德武装在摩苏尔东北部的巴希加镇外集结,准备发动攻势

  (原标题:双线出击,围剿IS进入攻坚战)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