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外力难以期待“稳”中切换动能

2016-12-07 16:52:36|来源:中国经济导报|编辑:徐雅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这个会议将为明年经济定调。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12月1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数据,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升至两年来的高点。相关受访专家表示,PMI或暗示宏观数据进一步向好,至于明年宏观经济走势,一方面是国内的新旧动能转换,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动能恢复较为缓慢,“风险三角”凸显。

  PMI或预示宏观数据进一步向好

  作为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PMI回升显示生产和需求转暖,市场预期改善。PMI10月份明显提高后,11月份继续上升,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从11月PMI12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产成品库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有所下降,其余9个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降幅较大,达到3个百分点,但指数水平依然较高,保持在55%以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经济增长由落转稳的信号已经比较明确。从业人员指数连续几个月都是在回升,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像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与民生有关的消费品行业增长也不错。反而像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一些行业,比如原材料工业的产能增长趋缓。

  1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项指数显示,新订单指数升幅明显,环比上升0.9个百分点,达到51.8%,创出年内阶段性高点,市场需求回升明显。从业人员指数连续四个月环比上升,11月是自去年1月以来首次升至50%以上;销售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稳定在51%以上。

  蔡进表示,这表明经济运行的质量在持续趋好。包括建筑业,虽然有一些季节性的回落,但是它的新订单指数是回升的,反映出近两个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开始企稳回升。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都是回落的,反映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趋势在明显趋缓。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PMI创两年来最高点,且连续5个月回升,表明经济继续好转,再度破除房地产调控抑制经济的观点,2017年GDP高于2016年6.7%的概率较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也表示,PMI指数继10月份明显提高后,11月份继续提高,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经济增长转稳的信号已经比较明确。未来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概率较大,四季度经济增速不会比三季度低,预计明年经济仍会保持平稳增长。

  内因:新旧动能转换

  PMI向好预示宏观经济走势向好,那么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如何定调呢?近日,在国务院座谈会上,李克强讲话主要是两个字,一个是“稳”,一个是“进”。总理在讲话一开始提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有把握较好完成,“但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地区、行业经济走势分化也带来较大挑战。做好经济工作,要落实新发展理念,稳定和完善宏观政策,着力在巩固‘稳’的基础上下工夫,多在积蓄‘进’的力量上出实招,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突出提质增效,不断扩大经济向好态势。”

  财新智库莫尼塔董事长沈明高认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已经开始。传统增长动能如出口和投资(包括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是经济增长的快变量;新动能如新经济、双创、消费和现代服务业,是慢变量。新旧动能转换意味着经济增长由快变量主导转变为由慢变量驱动。

  新旧动能切换的速度和路径,决定了转型能否平滑推进,也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基于大数据测算的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显示,稳增长力度越大,新经济、新动能的空间就越小。在新旧动能转换期,要适当容忍旧动能的调整和GDP增速放慢,将重点放在推动人均收入翻番目标的实现。虽然改革是慢变量,但改革预期是快变量。改革宜先做加法,再做减法,以改革的确定性,对冲“去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沈明高还建议设立足够量级的结构调整基金,缓解去产能、去杠杆带来的增长压力。可以考虑提高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至5%~6%,5年筹措约10万亿人民币的结构调整基金,主要解决3个问题:第一,部分承担稳增长的职责,改地方政府加杠杆为中央政府加杠杆;第二,清除无效或有害杠杆,定点清除僵尸企业和有毒资产,既防范有毒资产损害整个经济的机体,又推动产能去化,盘活国有资产,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第三,支持城镇化、医改、服务业开放和土地制度改革等改革增量,在释放改革红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改革成本。

  外因:复苏仍待时日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的《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双重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数据显示,1998~2007的10年间,发达经济体名义GDP年均增速2.76%,G7为2.4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5.86%,新兴和发展中亚洲国家为7.59%;2015年上述各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的幅度分别达到31.9%、26%、32%和13.2%。除了新兴和发展中的亚洲国家以外,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的幅度基本达到了30%,世界经济出现了深度下滑,另外,从国际贸易增速和贸易品的价格来看,世界经济也处于通缩风险的压力之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世界经济的下滑引致了发达经济体逆经济市场化政策倾向明显。逆周期的贸易保护主义、金融管制以及排他性的区域贸易安排有增无减,降低了全球贸易和投资公平性,影响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

  王晋斌认为,次贷危机后逆周期的贸易摩擦政策骤然增加,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实施了多项贸易救济措施,而同期实施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则非常少,实施的贸易救济措施是贸易便利化措施的10倍多。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太多金融”的格局,全球金融资产增长的速度远高于贸易增长的速度。全球金融的相互依存和彼此冲击已远超过贸易的相互依存与冲击。管理金融周期成为全球宏观政策面临的迫切问题。

  未来全球经济如何才能有效复苏?王晋斌认为,依靠单纯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来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宣告失败。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引领下,全球开启了一轮供给侧改革的竞赛。结构调整主要看中美两国,由于供给侧改革具有中长期性质,全球经济复苏仍需时日。

  王晋斌表示,单纯依靠总需求管理政策并没有带来世界经济的复苏,过多的货币反而催生了资产价格泡沫。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出台了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改进技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中国更是系统性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方案,以优化经济结构,重塑经济活力。由于很难有快速帮助企业获得盈利并持续盈利的宏观政策,因此,全球经济复苏仍需时日。

  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近日也表示,明年全球的经济形势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三角”是今年国际清算银行在一个报告当中提出来的。所谓的“风险三角”,一是生产率在不断下降,二是杠杆率在不断上升。三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在明显的收缩。这是现在很多国家都面对的一个困境,在中国也存在。

  黄益平指出,宏观经济政策空间在收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再像2008、2009年那样扩张很困难,这确实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谁能从现在的困境当中走出来,就看谁能推进结构性改革,对世界各国如此,对中国尤其如此。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