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未来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就在哪里!

2016-02-16 17:52:20|来源:国际在线|编辑:易成晨

  留守儿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且人数还在迅速扩大……来自全国妇联2015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这些孩子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多人形容他们是“野草一样成长”。

  父母外出打工、自治组织的缺失、社会功能的不健全等因素,让留守儿童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与同龄的城市孩子相比,他们精神上、心理上更容易存在问题,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会变得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的负面新闻也屡屡见诸报端。

  2010年,陕西5个小学生相约喝农药自杀,其中4个孩子是留守儿童;

  2011年,西安蓝田县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

  2012年,浙江省玉环县6岁留守女童看电影触景生情欲跳海自杀;

  2013年,江苏盱眙县两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相约服药自杀;

  2014年,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上吊自杀;同样,2014年在毕节发生了5名流浪儿童在寒冷的冬天为了取暖死在了垃圾箱里;还有女的留守儿童遭遇性侵。

  ……

  在本应该享受父母关爱的年龄,他们的亲情世界是缺失的,留守儿童这个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理应获得更多关爱。留守儿童是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不应该成为牺牲品的群体,他们承载了太多的不幸,已经成为中国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

  1月27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曾经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此次意见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并明确了各级政府责任和明晰路线图,就是相关的政策呼应。

  对于此次《意见》的出台,各方媒体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新京报的社论《用监护“确责”让留守儿童走进春天里》重点关注了“不得让不满16周岁儿童无监护独居”这一点,文中提到,“在这方面,父母的监护责任自然首当其冲。”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家庭建设,终极目标还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家;对父母而言,不能让孩子脱离监护,成为“断了线的风筝”。

  但是由于城市的壁垒,一些孩子还是不能跟随父母在城市定居,“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流入地政府要降低进城门槛,尽量消减给农民工子女随迁设置的‘梗’”。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在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放松限制,“建立以稳定工作和居住地为基本条件的就近入学政策,尽力减少依附于户籍上的入学、就医等政策壁垒。”最后,文中还提到,不让儿童脱离监护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主体都要尽责,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惟“共同生活”能解救留守儿童》是京华时报的杨耕身写作的评论文章,通过标题不难看出中心主题同样是让进城务工人员带着孩子共同在城市生活,“因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取代家庭生活对儿童心理与人格的养成,也不会有任何关爱可以取代来自父母家庭的关爱。……惟‘共同生活’能解救留守儿童,这就需要外出务工人员流入地城市或政府真正参与进来。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地通常更具有经济与资源的优势,有能力给予外来务工人员更健全的福利与生活保障。”

  对于作者的提出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地通常更具有经济与资源的优势,有能力给予外来务工人员更健全的福利与生活保障”,此判断作者不敢苟同。“有能力”并不等同于“我愿意”,很多城市的管理者欢迎进城务工人员建设城市,却不想负担相关人员的进城成本,以及让他们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

  人民日报的评论版《别让“留守”固化为成长标签》则重点放在了“如果没有全体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数千万个普通家庭的小康就会打折扣”这一点上,“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权利,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夯实的价值认同,更是中华文明流淌着的文化血脉。” 同时,对于城市改革、包容度,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城市也应更加包容,为农民工筑梦城市降低门槛,想方设法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让他们有能力将孩子安置在自己身边。”

  在毕舸的评论文章《还需激活更多公民权》里面,则提到了“减少留守儿童还需激活更多的公民权”。一纸户口的隔离,让城市、农村孩子成为两个世界,外来打工人员和户籍人口在子女教育、公费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不平等,更让城市务工人员的生活雪上加霜。

  另外,“留守儿童指向的是更深层次的代际不公”,缺乏亲情和关爱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他们在启蒙阶段良好教育无法与城市同步,疾病困厄不能得到足够救助,因为留守儿童在起跑线上已经输了,这种不公会形成代际传递。

  熊丙奇的文章《打通随迁子女城市入学之路》里面,则从很小的入口着手,重点放在随迁子女的入学之路上,他在文章里提到了三点解决之道:一是经费问题,“解决随迁子女问题,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费用,中央财政进行适当的奖补,这一经费政策,导致地方政府接受随迁子女越多,投入的教育经费也越多”;二是大城市人口膨胀压力问题,大城市的城市管理者担心解决随迁子女入学,会让城市变成“教育洼地”,加速人口流入,变相抬高了入学门槛,所以制定和改变政策非常重要;三是中高考制度的不对接,作者主张“改革中高考制度,取消高考按户籍报名制度,实行全国范围内不分省市考试、录取的自由高考,这是扩大教育公平、高考公平的必由之路。”  

  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不是家庭,而是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那些挣扎在失望中的留守儿童数以万计,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中国的未来就在哪里。(赵春晓)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