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是十八洞村扶贫模式的价值密码

2016-02-19 21:24:20|来源:红网|编辑:杨玉国

  近几天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连续推出《“十八洞村”扶贫故事》系列报道,讲述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十八洞村因为山高路远,闭塞落后,过去穷得出了名,前些年村里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00多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苗族村寨,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这之后,当地派驻工作队驻村蹲点,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

  只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才是真正“精准”的。自从习总书记在花垣县首提“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来,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和实践指南。习总书记同时强调,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随着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精准扶贫”的含义也不断深化,可操作性越来越强。而这其中,“可复制、可推广”始终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只有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的,才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只有“可复制、可推广”,才能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扶贫”。

  可复制、可推广才能出实效、见长效。作为“精准扶贫”的策源地,十八洞村的扶贫模式更加注重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因。十八洞村建设千亩猕猴桃产业园,存在着1000万的资金缺口,有村民建议由县里向上级部门伸手要钱。可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说,直接向上级部门伸手要钱的做法,就是在搞特殊,这样的经验不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也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最后,村里以猕猴桃产业园的土地经营权做抵押,从银行贷到了这1000万。不再“等靠要”,不要输血要造血,这就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不只是送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找准穷根儿,对症下药,把扶贫之“水”滴在贫困之“根”上,把扶贫好钢用在致富利器上,这才是有价值的扶贫经验,这才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

  可复制、可推广才能形成示范、实现带动。解决一时一地的贫困不是我们的目的,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可复制、可推广正是十八洞村扶贫模式最大的价值之所在。十八洞村的成功实践最先激发了附近村寨脱贫致富的信心与热情,掀起了活学活用共奔小康的热潮。按照从十八洞村取来的真经,既谋划立足长远的产业培育,又打造立竿见影的增收项目,附近村寨的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苗绣等特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复制十八洞村成功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其示范作用和样本意义对于打好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如今,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还在继续。其可复制、可推广的属性必将造就一个成功的扶贫样板,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文/肖劲芝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