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不必躲记者

2016-03-04 15:47:14|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蒋丽丽

  3月4日上午11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傅莹说,记者的镜头背后是我们的公众、是国际社会,我们也希望各个代表团、希望代表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多接受采访。

  听到傅莹的这句话,无论现场记者还是电视机前的记者,恐怕都会竖起大拇指,为傅莹的体贴点赞,为她懂得新闻伦理点赞。傅莹说这话的背景是,“包括在座的中外记者都有一些反映,感觉在大会期间向代表团、代表提出的采访要求,得到的回应不是那么多。”3000多名记者采访不到代表,或者得不到有效回应,当然啧有烦言,身为大会发言人,也有责任理解记者的无奈和不满,有责任向与会的代表喊话,请他们配合。

  代表们会不会尽量多接受记者采访?尚不可知。但从最基本的职业身份出发,无论代表还是委员,都应该接受采访。接受采访也是履职的一部分。代表委员要传递民众的声音,要呼应民众的期待,接受采访是重要的途径。

  遗憾的是,每年两会我们都能看到一种现象,代表委员躲记者,甚至怕记者。无论躲避还是害怕,都有一定原因。比如害怕记者采访断章取义,还不如不说;害怕记者问得尖锐不知道如何回答,不如不接受采访。这些理由比较充分,但是一味排斥记者,恐怕就失去了宣讲自己观点的机会。

  这几天有名委员颇受关注,他叫朱征夫,全国律协副会长。受关注与他提的建议有关,据悉,朱征夫今年两会重点关注防止冤假错案,一口气带来9条建议,均与此有关。9条建议分别是,让犯罪嫌疑人上电视认罪要慎重,严格言词证据的采信标准,降低非法证据排除的门槛,侦查机关不宜在案件判决前搞立功授奖,扩大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试行侦查讯问时律师在场,创造条件让法官敢于依法作无罪判决,少安排法官开会,适时批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力国际公约》。条条是干货,有极强现实指向,当然受到关注。

  问题是,如果朱征夫不接受采访,不“推销”他的建议,不与民众建立良好互动,他的建议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吗?近3000名代表,能够引起关注的并不多,有些代表公众连其名字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他提出了什么建议。

  代表委员不必躲记者,更不必怕记者。在不影响履职的前提下,适当接受记者采访,会取得多赢。多数情况下,记者要求并不高,更不会故意刁难代表委员,而是希望通过采访代表委员来“回馈”受众。毕竟全国两会每年只有一次,如果不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恐怕常年都再也难见到那些重量级的代表委员,他们有强烈的采访冲动,说小了是完成所在媒体交予的任务,说大了是满足公众知情权。

  对于一些代表委员来说,不接受记者采访与没时间有关。两会日程紧、事项多,时间不够用。不过,挤挤还是有的。我们看到每年两会都有一些代表委员追星,还有一些人迎来送往,这也需要时间。有这时间,何不接受采访?

  日前有消息称,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局长张敬安证实,这次在会议纪律方面,要求代表委员不能拿自拍杆。原因是,代表委员拿自拍杆东拍西拍,形象不好,也分散精力。诚然,如果有东拍西拍的时间,还不如抽出来接受媒体采访,或者用心打磨提案议案。

  揆诸媒体报道,一些代表委员为了躲开记者,可谓绞尽脑汁。有个例子是,去年3月3日,在全国政协开幕式现场,政协委员刘翔一出现,便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记者围住。急于脱身的刘翔,手指不远处,大喊“姚明来了”,趁记者们楞神的功夫,一溜烟小跑进了会堂。像刘翔这样的明星委员,被记者围堵很正常,如果全力满足记者要求,恐怕永远脱不了身。如何既能不影响参加会议又能接受记者采访,这是一个问题。

  无论如何,代表委员不能躲记者、怕记者。而对于记者来说,也不能只盯住几名明星代表委员,谁红就采谁,记者变成了追星族。几千名代表委员,市场遭遇冷热不均的状况,有些代表委员似乎没人采访,这也不正常。(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