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胡占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要靠实践

2016-03-07 14:03:4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图片默认标题

政协委员胡占凡接受记者采访 赵春晓摄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赵春晓):身型消瘦,语气平和而专注,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给人的第一印象,在3月6日举行的政协小组会议讨论结束后,他接受了国际在线记者的专访。胡占凡委员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新媒体的内容创新等问题,耐心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由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融合方面面对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成为每个媒体从业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记者的提问,胡占凡回应“我觉得这个问题要靠实践。因为现在中央的要求很明确,就是要同一个‘底色’,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新闻的政治要求、宣传导向、底线要求是一样的,但是新闻又诉诸于不同的终端,不同的接收设备,同时不同人群的收听、收看习惯不一样的,欣赏、阅读习惯也不一样的,这个只能靠实践摸索,既要在政治导向上和党中央一致,又要符合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这个需要实践。如果要一刀切,既没有理论,也没有实践,也是不符合实际。”

  “广播、电视、报纸的传播媒介不一样,要求也是不同的,我觉得需要实践和摸索。”他补充说到,“现在传统媒体、新媒体都在探索,也找到了很多有效的办法,比如碎片化传播、个性化传播,根据不同的受众设置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手段,比如说,春晚里面的抢红包,用户互动,这些都是创新的手段。”

  随着网媒和新兴媒体的崛起,近几年“纸媒衰落”愈演愈烈,一些“休刊”事件时屡屡发生,而电视台收视率也在一直下滑。对于传统媒体的前景问题,胡占凡委员自信的回答“传统媒体的前景不用质疑,包括电视台、电台、杂志社,这些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个是要意识到的。”他还介绍说“由于机制上障碍小,一些发达国家的媒体,包括一些老牌的媒体像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其实采取了很多行动。”

  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工作形式上的结合,胡占凡委员提到了著名的“圆型办公室效应”。“像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在办公形式有著名的‘椭圆形’或者‘圆形办公室效应’,新老媒体融合以后,就是一张大的圆形桌,它先从办公形式上开始,办公形式的变化其实是运行机制的变化,大家一起办公、合作,同一条消息来了,突发事件来了,大家按照不同的载体分工去做,消息来源、统筹等都是一体化的,所以我觉得中国应在这方面先考虑,传统媒体要先从形式上来做,在工作机制、运行机制上先要一体化,实际上有很多媒体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还有一些媒体存在‘两张皮’问题,各干各的。比如两会报道,不见得所有媒体都是一体化运行。但央视就是一体化运行,有新媒体部,就设立在新闻中心,与新闻频道一起工作,所以它就做到一体化运行了。”

  对于传统媒体人才流失问题,胡占凡回答“那就靠传统媒体的吸引力了,如果单纯从薪酬水平来说,新媒体当然高于传统媒体,你要做的更好,有更多的广告收入,才能留住人才,这也很简单”。

  去年央视知名主持人纷纷辞职,对于名人出走,包括人才的流失、流动,胡占凡提到“首先最简单的就是平常心,现在人员流动性这么强,什么时候都有走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一潭死水不见得好。第二,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发展空间会有一定差异,人们寻找自己更适合的发展空间这很正常,现在觉得好,过一段时间不一定觉得好,再走也很正常,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他还提出,“比如主持人现在有340多个,但是播出空间有限,老人走后可以给新人机会接受锻炼,对于辞职要客观平静看待。各单位都有辞职现象,而且比央视流动性更大,但是因为央视的放大效应,任何一件小事发生在央视的平台,就比别的单位要放大很多倍,所以要冷静看待这件事,更不要去谴责这些离职的人。”

  最后他说到,“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是否适合自己,对年轻人来说,展示自己的价值、风采和能力最重要。因为央视平台大、影响大,年轻人更容易选择央视,但是不见得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好的职业多的很,关键看是否适合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只要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