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深思“哑巴说话”的原因比处理记者意义更大

2017-01-19 15:02:2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蒋丽丽

  近日,四川内江市《内江晚报》一则社区慰问困难户的报道中出现“哑巴群众说话”,引起舆论关注。1月18日下午14时30分左右,记者联系到内江市箭道街社区居委会,该委会办公室一名李姓值班人员称,该社区的确有一位名为赵全贵的聋哑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全贵的话是他用笔在纸上写的,“赵全贵平时都是用纸和笔来跟人交流,记者写他‘说’了那些话其实并不矛盾。”(澎湃新闻1月18日)

  《内江晚报》最近几天特别出名,因为该报的记者实现了一个报道上的突破——让哑巴说话了。当然,事后根据报社和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正证实,记者确实采访了该群众,这名哑巴群众也确实用纸笔表达了他本人对送温暖的感激之情,只不过记者在后续的写稿过程中没有注意到描述送温暖的这名哑巴群众是用纸笔来和记者交流这个细节,所以给读者造成了误会。

  实事求是的说,这不算是个什么重大报道事故,前提是如果报社和街道方面的工作人员所说的是实情。当然,如果是两方都提前沟通,订立了“攻守同盟”,坚决护住造假新闻的记者,维护报社和街道声誉,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记者真的和哑巴群众用纸笔交流了,那么记者顶多是新闻报道的业务能力不太强,忽略了一个写稿中的常识和细节,才会给社会大众的理解造成了偏差。记者当然要受一定的处分,但也无需当成“罪大恶极”的罪人一样受到重处。

  其实笔者更关心的是社会公众对于此类新闻的热情转发的现象。为什么一个带有明显采访失误或者说带有假新闻痕迹的消息会在网上被如此大规模的转发评论?除了“哑巴能说话”这一猎奇新闻卖点之外,恐怕这其中也包含了人们对于一些地方的主流媒体新闻真实性的某些猜想。

  虽然现在纸媒的日子不好过,但是对于体制内的一些官办媒体来说,在体制的庇护下,暂时日子还说得过去,因为市场化程度低,单纯依靠发行和上级财政拨款来获得运营资金,所以相对于大多数市场纸媒体来说,当前党报党刊的日子还不是那么困难。

  《内江晚报》也是标准的体制内纸媒,所以长期以来和其他体制内媒体一样,报道内容可能更多的是集中在报道社会各种正能量的新闻领域。因为是正能量领域内的报道,所以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群众,在此类新闻里说的话基本上都是绝对的“正确”、“没有负能量”的,或者说很多时候,一些表述都是提前经过记者编辑进行加工和提炼了的,所以属于“没毛病”的话语。

  既然都是正能量的表述,所以从记者写稿到编辑编稿,再到报社编委审稿,签发,都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样的正能量表述不会错,有错也不是常识错误,更不是政治错误,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就出现了哑巴说话的荒唐事。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对于正能量的宣传报道,也一定要依据事实,而不能让记者和街道去提前“导演”——找群众代表,提前“培训”被采访者该说什么话,这样的采访其实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采访,而是表演。

  所以,比处分这位写稿记者更重要的是,报社要反思采访方式和报道理念,要真正用新闻事实说话,而不是虚构和提前设计新闻事实,这样只会让读者更加远离一些四平八稳的纸媒,终有一天,无人阅读的尴尬或许就会到来。(王庭)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