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人大代表李生:建议年轻人要把握大好时光到农村创业

2017-03-10 14:08:43|来源:中国青年网|编辑:谷士欣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苏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党委书记李生。中国青年网记者 黄昂瑾 摄

  “希望年轻人到农村创业,同时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如果有愿意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青年朋友到农村创业,我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李生面对中国青年网的镜头向广大青年朋友发出邀请,同时,这也是他作为创业路上的一位前辈,给青年朋友的建议。

  李生,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苏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党委书记,在村民们眼里,他是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小李生”,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正如李生所说,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创业在农业,造福在农村。

  作为年销售额“大几个亿”的花卉公司董事长,李生坦言,从创业到现在,饭够吃了,钱够花了,之所以要继续坚守一线,是因为办企业的过程就是施惠于人的过程。他犹记村民对他的信任,更不忘身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

  舍庄稼种苗木打破“卖小花”的传统

  “种苗木的决定最开始是我自己的想法,我背着父母干的”,回顾发家创业史,必然少不了李生挖田地种苗木的开端,“当时家里好一通骂,因为家里当时就靠那几亩地种粮食”。

  李生回忆说,虽然最初自己大胆的决定不被家人看好,但他的创业依据却是源于沭阳县200多年种花养花的历史。“但那时我们叫‘卖小花’的”,李生说,基于家乡种花养花的传统,他逐渐了解到种植苗木的信息并开始尝试。

  回想最开始的一两年,李生在自家地里搭棚子,夏天连蚊香也舍不得买,靠烟熏驱蚊。“后来一两年下来有了几千块钱的收入”,三十年前的几千块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比种粮食的收入高”,李生介绍,同时顺应当时国内对绿化种植需求的潮流,许多村民也跟着种植,逐渐从种花养花,到种植花草苗木、盆栽,发展家庭园艺等,在李生的带领下,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在大家眼前日渐清晰。

  创业不易,探路更难。

  “一开始我们种植单棵的苗木,靠自己背着产品走出去推销,进入人家单位要早早地把香烟递过去,找到后勤部,问人家需不需要苗木、绿化”,李生说,联系好销售对象后,就要装车、运货。由于条件有限,通常是和苗木一起,人货混杂地被“装”在老式货车里,“泥土不停掉到头上”。

  “90年代后期,有一次我们运货到北京、天津,当时是三月底四月初,我们进入河北境内后风很大,篷布突然被吹起来了,于是我们一个同伴在下面栓绳子,我爬到顶上拉篷布,一阵大风‘哗’地吹来,我从顶上摔了下来”,李生讲述着当年惊险的经历,好在当时他抓住了一根绳子,险些直接摔下,“命都差点搭上”,李生感慨道。

  三十年创业路不忘“授人渔”的初心

  “最开始连什么是乔木、什么是灌木都不知道”,“8毛一晚的大通铺也舍不得住,拿大衣裹着在人家面馆里取取暖”……创业初期,有太多的不易,而支撑李生创办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村民们的信赖。

  “发展过程中规模逐渐扩大,周边很多村民学着我们种苗木,他们能赚到钱,我感觉很自豪”,李生说。而在村民们眼里,“小李生”教他们种植的苗木,就像是是“摇钱树”。

  开公司后,又有了新的困难。“当时是八块十块一个工作日,一个月结一次账”,李生介绍,“有时候卖出的苗木钱还没拿回来,没有钱发工资,但我们当地的习俗是八月十五和春节前,一定要把工资发给工人们”,因此,李生借着钱也要将工资发到工人手中。

  不仅有发家致富的路子,更有帮助家乡人民共同致富的热忱,从“小李生”到李总,李生赢得了更多的信任,也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有一年春节期间,一对当地的夫妇带着一些花生和山芋,乘坐拖拉机从村里赶到镇上,找到李生。原来,夫妻俩在前一年就在李生的企业打工,新年将至,夫妻俩希望能继续在企业里谋得一份工作,“他们说,李总,我们想明年还能来您这儿干活,比我们待在家里强”。

  “我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干活的机会,他们就那么感激,大冬天那么大老远赶来,我真的很感动”,李生动容地回忆起那个让他难忘的情景,“所以我就励志要做大做强,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

  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李生刚刚结束了当日上午江苏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他告诉记者,会上有70多岁的代表依然奋战在企业一线,“他们更多是为了社会,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和价值”,李生由衷地感慨,“所以我说年轻人还是要励志创业,励志承担起社会责任”。

  好时光大胆闯续写“小李生”的辉煌

  身为民营企业家,李生倍感自豪,也自知责任重大。

  “总书记曾经谈到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亲’和‘清’,‘亲’是指政府官员要亲近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也要主动与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沟通交流;‘清’是指政商之间要清白、单纯,民营企业家要走正道,光明正大搞经营;而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在这样的大好环境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发展?”

  身兼数职的李生也始终不忘他作为村党委书记的身份,他说,村里原本都是以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但经常面临没有收成等问题,后来村里开始流转土地,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帮助村里开始修路,把产业转出去,并帮助村民也在帮助下开始就业,发展电子商务。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李生带头试点建设康居示范村,“现在村民的收入都很可观,有车有房,几乎家家住别墅”,李生自豪地告诉记者。

  “企业不断壮大,我们还希望将产业延伸到旅游、电商、物流……带动更多就业”,李生介绍,“现在很多农村的大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创业,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大学生到我们农村去创业,农村的创业空间很大,正如农业部韩部长所说,今后想当农民的人会越来越多。”

  “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还会对土地有很强的眷恋,但年轻人几乎不会想回去种地,也不会种,所以国家通过集约化经营模式,把土地集中,建设家庭农场,或者由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把土地流转起来,获得更大的产出,比如种植一些高产的粮食,其成本会比一家一户地种低得多。还可以种植花草苗木、蔬菜、药材”,李生说,这些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正是到农村创业的优越条件。

  当被问及对创业青年的建议时,李生说,在创业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所学,发挥所长,同时要积极实践,“很多学园林、规划、园艺的学生,在学校大多只是画画图纸,但一到工地,两三个工地学下来,理论结合实践,就会有很大收获,就有资本自己创业。”

  同时,李生也指出,困难肯定会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不可能”,“我建议大学生要敢于吃苦、冒险,大胆地去闯,现在的‘闯’已经不是我们当年的‘闯’,现在的风险已经小了很多,我们那时候的苦你们想吃都吃不到了,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要敢想敢闯,要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篇天地。”(中国青年网记者 黄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