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为铁轨两端城市带来繁荣新契机
包括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在内的中国27座城市已开通中欧班列,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8座城市。李琳摄
随着列车开行数量的增加,中欧班列货运产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不仅有IT产品,产自成都本地的人参榕、发财树等花木也坐上了中欧班列走出国门。四川温江花木企业的货主高云飞介绍:“现在我们直接从成都,到阿拉山口出境再到欧洲,时间就是在15天左右,之前我们的时间是在35天。这对于我们做植物生意的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
由于中欧班列驶出境外后无法实现供电,为了运输期间的花木保鲜,成都的中欧班列公司还委托集装箱厂商专门为这批花木量身定制了恒温冷藏柜,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运送花木的专用集装箱柜。这个恒温集装箱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在电脑或手机上对箱内温度、氧气浓度进行调节。
蓝色的中欧班列集装箱格外醒目。李琳摄
与此同时,欧洲商品也正通过中欧班列源源不断地运往成都。负责运营成都中欧班列的成都陆港公司站场部经理刘忠杰告诉记者,去年,成都青白江铁路口岸拿到汽车整车进口的许可证,知名德国汽车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把整车进口到成都。这也改变了过去四川整车进口要依靠天津、上海转运的历史,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了运输时间。他说:“四川地区的平行进口和‘大贸车’的价格下降,搭乘蓉欧班列回程的欧洲进口品牌车目前在成都地区的口岸销售价格已经和沿海港口保持在同一水平。”
刘忠杰说,自去年起,已经有200多辆路虎、宾利和宝马通过中欧班列进口到成都。按照计划,今年的进口目标是2000辆。
这也革新了成都这个西部内陆城市在中国汽车物流领域的地位——2016年,中国国际汽车物流会议首次在成都举行。而以前,这一级别的国际会议通常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物流枢纽城市召开。
以往,中国内陆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往往处于末端。按照专家的分析,梯度转移的路线是“发达国家——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内陆地区”。中欧班列却让曾经的内陆城市成都变成了国际铁路口岸和中国的铁路枢纽。去年,成都与中国沿海的主要城市、中部和南部的经济中心城市等都开通了铁路线。凭借中欧班列,成都和与其形成互联通道的其他中国城市,对外经贸的触角正辐射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同样的变化也在班列的另一端———波兰最大铁路枢纽货运城市罗兹悄然发生。去年,波兰生产乳制品的沃维奇地区的牛奶合作社每月生产500吨奶粉销往中国,一年共向中国运输了价值1000万欧元的600个集装箱奶制品。
作为波兰的老工业中心,罗兹市的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如今,借助中欧班列,波兰已计划将罗兹打造成全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这将给当地创造数百个就业机会。
按照规划,成都借助中欧班列将实现“三线并进”通往欧洲的格局。除了目前成都开往波兰罗兹的这条“中线”,成都到白俄罗斯的“北线”今年3月也已开通,而成都到伊斯坦布尔的“南线”也将按计划年内开通。成都铁路局货运处副处长叶松说: “随着通道建设的不断优化,以及成都作为中欧班列主要集聚地的规模不断强化和集聚力的增强,运输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中欧班列从最初的一周一列,到一周三列,到年初的一天一列,再到现在的一天两列,这是一种时效、规模、服务质量的提升。”
除了成都,截至目前,包括武汉、西安、乌鲁木齐在内的中国27座城市已开通中欧班列,到达欧洲11个国家的28座城市,2016年的开行列数为1702列,总行驶里程超过170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424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欧班列不仅将为中欧之间的道路联通、物流畅通提供运力保障,也将为班列两端的城市带来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