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巴基斯坦青年:做中国兄弟永远的朋友

2017-05-17 10:32:3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瑞芳

图片默认标题

纳赛姆(左二)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分享故事。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胡萍萍):“我是纳塞姆,做中国兄弟永远的朋友。”当年轻的巴基斯坦小伙纳塞姆,动情地说出这句话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平行论坛上响起了长久的掌声。在场的代表真切地感受到了纳塞姆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纳塞姆的家乡坐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的法曲尔地区,那里的交通条件和教育设施都十分落后,也因此,上学就成了困扰当地人的一大难题。而纳塞姆与中国的情缘就开始于这个难题的解决。

  随着“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机构走进巴基斯坦、建设巴基斯坦,而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就是其中的一个。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小萱在接受本台专访时说,民心相通就是要做让当地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的事儿。在走访了纳塞姆的家乡法曲尔之后,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了当地人希望修建学校的急切心情。

  俞小萱说:“他们这个地区6000多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很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没有学校。他们说我们孩子没有地方上学。如果上学的话,我们很小的孩子要走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上学。我们就想那地方缺学校,我们就真给他们建学校。”中国机构帮助建学校的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并不富裕的纳塞姆的父亲听到后十分高兴。他决定把自己家的地捐给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让他们帮着建学校。

  纳塞姆说:“我父亲说,‘我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教育,还希望我们家乡的孩子也都能有上学的机会’。”

  有了纳塞姆家的捐献,学校的建设又往前推进了一步。2016年,法曲尔小学在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的见证下正式交付使用。学校第一批招生就有349名孩子报名,有男孩也有女孩,学生的数量大大超过了预期。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小萱说:“孩子们感到很高兴,而且见到我们工作组非常高兴地说,我在中国小学上学啦。”

  学校建好了,纳塞姆和中国的故事却没有因此而结束。在基金会的邀请下,纳塞姆来中国参观访问,体验中国生活。纳塞姆发现,他非常喜欢中国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很喜欢和中国人打交道。纳塞姆想,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巴基斯坦,如果将来有一天他能够教家乡人汉语,那么他们就能更快、更好地同中国人沟通了。于是,纳塞姆产生了一个在中国学汉语的想法。

  纳塞姆说:“在这一过程里,我向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表达了我想要学习汉语的想法,他们帮助我申请在河南工业大学学习。我现在正在河南工业大学学习,我已经学了七个月的汉语,掌握了基本的日常用语。”

  在中国生活了七个月的纳塞姆切身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飞速变化。骑共享单车、用淘宝、订外卖,纳塞姆的生活俨然和中国的青年没有什么区别。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很多互联网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希望他的国家也能如此发达。

  纳塞姆说:“这些日子最让我吃惊的是中国的手机。手机里有微信、有支付宝,有了它们,日常想买什么东西都非常便捷。在中国,买火车票、机票,无论是去商场还是哪儿,完全不需要纸币,有了手机什么都能搞定。”

  日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纳塞姆被邀请参加该论坛的“民心相通”平行论坛,向来自全世界的代表分享他的故事。他说:“被选作‘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平行论坛的故事分享者,我非常开心,也非常荣幸。我希望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全世界的朋友,中国人是来帮助我们发展的,我们要张开双臂欢迎他们的到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纳塞姆的故事正印证了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观点,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人们只有发自内心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建好“一带一路”。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纳塞姆的中国故事会更加精彩,我们也一定会听到越来越多个“纳塞姆”的故事。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