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缺乏个性成中国金融人才发展障碍?真相到底如何

2017-06-22 17:02:5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聂峥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何雨阳):2016年4月,《财经》杂志刊登了一篇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的文章:《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了?》当时曾一石激起千层浪。无独有偶,今年6月6日,法国《欧洲时报》也在华人论坛栏目刊登了一篇《中国留学生出了什么问题?》的文章,文中观点与陈教授的观点颇为相似。这让记者不禁好奇:中国学生到底怎么了?于是记者采访了美国的金融学教授和华尔街的从业人士,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中国学生被批:太听话、没个性

  陈教授在《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了?》一文中表示,他发现包括耶鲁在内的一些美国名牌大学开始少招或者偶尔不招中国的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因为中国学生往往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做博士论文研究时也尚可,但等到毕业去学术市场找教职时,都表现不好,没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与此相近的另一个现象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乃至企业界,印度裔高管的人数远超华裔。

  陈教授在文中举了两个例子。其中张三(化名)“在我的博士生课堂上他毫无疑问一直最优秀”,但是他却中途退学回国去做PE投资基金。因为学术研究并不是他的激情所在,只是“因为父母要我这样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学都这样做。”

  而李四(化名)是国内顶尖大学的经济史博士生,到耶鲁来访问一年。结果他却选修了15门耶鲁戏剧学院的表演课程,显然他的激情在戏剧和表演上,不在经济史和经济学上。那为何不直接申请艺术学院呢?“我父母不让呀。他们要我学经济学,好找工作!”

  

  陈志武。

  陈教授在文中感慨:“这么多年教过的中国学生中,真正因为自己喜欢而研读经济学、金融学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为父母的压力和安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非自己激情所在的事业自然无法做好,更不会有突出的创新。

  而在职场方面,因为中国人看重干活的“硬本事”,看轻沟通能力、表现自己等“软本事”,“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 所以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陈教授认为跟我们的文化从小就要求孩子要“乖乖听话”有关,使我们习惯于接受父母的安排;同时儒家的名分等级秩序压抑了我们的个性,使我们成了只会做事、不会做声的人。

  

  贝尔纳·贝洛克。

  而在《中国留学生出了什么问题?》一文中,法国图卢兹高等商业学院前院长、经济学教授贝尔纳·贝洛克(Bernard Belloc)对他的中国朋友表示,他对美国名牌大学经济金融专业不愿意招收中国研究生一事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中国学生能在考试中给出“完美答案”却缺少怀疑和评判精神,因此效果不好。

  而被问到他如何看待“中国的顶级金融专业毕业的博士生为何找不到顶级工作?”时,他说:“他们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个性。”因为没有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因此没有激发出创意和创新的能力。

  金融名教授:我不认可根据国籍给学生贴标签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中心主任威廉·戈兹曼(William N. Goetzmann)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他不认为可以根据国籍来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

  戈兹曼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接触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其中许多人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非常成功。

  比如他最早的中国金融博士生之一郑璐现在已经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金融教授了,郑璐在公募基金的研究方面一直很出色;还有Dong Lou,现在已经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金融学副教授了,他认为Dong Lou是同时代人中最有创意的金融学者之一。

  “我不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国籍来给他们贴标签。我接触的每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天赋、兴趣和长项。在过去30年里,全球日益增长的开放性使得美国高校能够从外国来的博士生中获益良多,这对于我们的教育和社会都是双赢的事情。” 戈兹曼说。

  

  威廉·戈兹曼。

  戈兹曼还特别提到了陈志武教授,评价他是“近十年中,来自中国的最著名的金融学者之一”。戈兹曼说,陈教授对于金融学和用金融学服务社会的热情促使他回到中国,通过撰文、科研等多种方式对中国的教育作出贡献。“他就是一个在美国高校毕业的中国学生如何在世界上创造影响力的典型,不论在学术研究领域还是社会贡献领域。”

  而当记者问到对于想申请金融博士的中国学生有什么建议时,戈兹曼说:“博士教育漫长而艰辛。除非你的激情在于学术科研,否则不要申请。也因为如此,我建议学生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先了解一下科研生活是什么样子。”

  另外,在戈兹曼教授的引荐之下,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负责博士生登记工作的贝思•安(Beth Ann)女士告诉记者,目前耶鲁共有21位金融学以及金融/法专业的博士生,其中有7位来自中国。也就是说,目前耶鲁金融类专业中有三分之一的博士生来自中国。

  而在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官网上,记者在全体教员栏目下找到了5位本科毕业于中国的教员,其中有3位助理教授、2位教授,约占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全体教员的6%。

  其实,美国名校中不乏来自中国的金融学教授,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王江、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黄明等。

  华尔街从业人士:华裔多为中低管理层

  在华尔街从事金融财会服务已经10多年的旅美华人吴一平接受记者采访表示,金融学博士就业的方向是各大学商学院的教职,选择华尔街工作的较少。

  “华尔街需要的主要是和投资相关的各种专才: 量化资产管理公司中的应用定量研究领域就比较多金融博士,但是在量化交易领域就是好像数理或者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多一些,而且以本科生和硕士生为主。相对来说,金融博士毕业后选择来华尔街工作的人还是比较少。”吴一平介绍称,博士毕业后来华尔街工作的一般大多是学会计、统计和数学专业的博士,这些人主要负责金融大数据。

  “我有个朋友是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是数学博士,他在华尔街就做的金融大数据。”

  说到华裔在华尔街的整体从业情况,吴一平表示,目前华裔在华尔街做到中高层的不多,主要还是以中低管理层为主。“要在华尔街混得好就要沟通技能好,而且需要特别了解其他国家的习俗和文化,华人在这方面相对不擅长。”

  

  吴一平。

  吴一平提醒称,留学生申请专业之前一定要提前了解整个行业的需求,不然毕业后会面临很多挑战。另外,部分中国留学生在拿到身份以后就马上跳槽,导致很多公司不愿意再招国际学生。“所以我也想提醒一下,我们的留学生一定不要杀鸡取卵,要为后面的人留条出路,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

  俗话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不妨听听提出批评之人的建议:

  陈志武教授:“今天的世界已经高度一体化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在国际竞争中更能胜出,一方面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重点放在“做人”的通识与思辨训练上,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级秩序的文化制约,不能再把‘顺从听话’机器人作为我们的楷模。”

  贝尔纳·贝洛克教授:“在有电之前,人类用蜡烛照明。蜡烛当然好,但如果不颠覆蜡烛,那会有电灯?在蜡烛研究上就算投200亿欧元,也只能研究出超级蜡烛而已,并没有什么用。然而要产生创意,必须持有怀疑、批判的态度”。

  

标签:海闻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