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记者手记:中国-塞尔维亚合拍纪录片《70号》随想

2017-08-24 10:17:1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智):纪录片《70号》是一部讲述海外华人中国梦的纪录片,对于这样一个题材的选择也属偶然。几年前,纪录片《寻梦中国》尚未结束,国际台罗马尼亚语部的同事就提出拍一部《寻梦中国》的姊妹篇,讲述在罗马尼亚的华人励志奋斗的故事,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个设想一直未能如愿。一年后,我把这个想法与塞尔维亚语部的同事进行了沟通,大家一拍即合,于是便有了《70号》。从此,大家一起努力又推进了一年多,今天终于修成正果。

  这部75分钟的纪录片由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摄制,于8月初完成了前期拍摄工作,现在已进入到紧张的后期制作工作之中。也正是因为这部片子,我第一次进入塞尔维亚,目睹了目睹了贝尔格莱德的风采。

  说来也巧,去年塞尔维亚民族博物馆举办一场“中国优秀纪录片展映”活动,邀请了中国六位导演的十一部作品参加展映,其中我导演的四部作品被邀请参展。另外,策展方还邀请了塞尔维亚导演的一部纪录片作品《塞尔维亚里的“小中国”》,讲述的就是“70号”的故事。这也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无巧不成书”。

  过去,我对于塞尔维亚了解的并不多,如果说有一点了解,也是从它的前身南斯拉夫的电影里知道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67天》、《苏丽思卡战役》、《二十六个画面的占领》等等。那个时候,对于南斯拉夫电影的喜好超过其他。人家的电影怎么就能拍得那么好看?特别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之前,虽然没有亲身去过塞尔维亚,但与它的缘分并不只是一次的“中国优秀纪录片展映”。2016年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国家广电总局在塞举办了“2106塞尔维亚中国电影周”,我导演的作品《小城记忆》与高达35亿票房的《美人鱼》,还有口碑极好的《滚蛋吧肿瘤君》,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的《大唐玄奘》,广受好评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香港导演的《破风》一起入选,时任总局电影局毛羽副局长(现任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在开幕式上说:“这六部参展影片代表了当今中国最新的艺术和技术成就。”这对国际台的纪录片创作,无疑是一次最好的肯定和鼓励。在那次活动中,塞尔维亚电影资料馆就是这次中国电影周开幕的地方。这次去塞,我特意抽吃饭的空档,去了一趟塞民族博物馆和电影资料馆看了看。应该说,这两个地方是我和塞尔维亚最初的缘分。

  这次能有机会与塞尔维亚的同行们一起工作我非常高兴。我觉得,这即是中国国际广播人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也是近几年来我们在视频特别是纪录片领域长足进步的必然。我们不但要请进来,也要更多的走出去。

  作为该片的导演,我非常珍惜这次与外方合作的机会,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进一步了解塞尔维亚和巴尔干地区乃至整个中东欧地区电视人的工作方法,以便于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使用更加国际化的镜头语境,更加贴近对象国受众的审美需求和习惯,提高我们在视频方面“国际表达”的能力。《70号》仅仅是开始。

  此次拍摄,除去路途上的时间,我们的实际拍摄大概只有8天。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没有“倒时差”的时间,我们中午达到,简单吃了一点饭便赶往70号中国商城。抵达70号后我们发现,之前的很多“纸上谈兵”的设想几乎全部报废。需要重现结构。由于时间的因素,我们的拍摄只能是边拍摄边思考,边构思边完善。我们的应变能力在这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贝尔格莱德只要提到“70号”,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商品城。在500多家中国店铺里,数以万计的各类商品来自于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发出后,这里的交易变得更加活跃,商品的品种也更加多元化。70号几乎就是中国商品和中国商人在贝尔格莱德的代名词。

  塞尔维亚的一家机构做了一次调查,问题是“你最喜欢的外国人来自哪个国家?”,超过一多半的人回答是“中国人”。由此可见,中塞友谊根深蒂固。所以,我们每到一处,都能受到全力的支持。有一次,我需要到一个房顶上拍摄,塞语部的同事找主人商量,房主不但痛快的答应,还找来梯子并亲自给我们扶梯子递设备,让我们十分感动。我们在一个城铁站拍摄的时候,一位老者走过来,再三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他说这个地方经常发生事故。

  塞尔维亚的天气和塞尔维亚的人一样热情高涨。在我们拍摄的那几天里,贝尔格莱德的温度高达近40度,房子外面烈日当头,商城里似蒸笼难耐。由于商城建设时间很早,没有设置中央空调,只有几个为数不多的吊扇,整个商城里闷热不堪,一会的功夫我们就汗流浃背。每次回到住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洗衣服,冲去一天的疲惫和汗水。

  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到宾馆还要导素材转码,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睡觉休息的时间也就四个小时,但大家谁也没有一句怨言,都是默默的各司其职。虽然时间有限,但对需要“浪费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敢于把时间“浪费”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得知主人公的一个故事不错,但要拍到这个场景,需要开车近四个小时,一个往返就是八个小时。也就是说有八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路上。我们权衡利弊后决定前往。那天大雨倾盆,我们一早出发,拍摄完毕后又连夜赶回,搞得大家疲惫不堪。但能够拍到满意的镜头,大家也都觉得这一趟值得。

  《70号》是一部追求高品质的纪录片,它面对的是一群从最底层打拼出来的中国商人,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作风,所以片子一定要接地气。我们要讲好故事,讲好海外华人的中国故事。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是“一代一路”的践行者,他们每个个体虽然微弱,但他们就像绳子一样,凝结起来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特别是习近平主席2016年6月访问塞尔维亚后,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两个国家的人员交往也日益频繁。纪录片《70号》既是习主席访问期间见证两国媒体签约合作内容的具体落实,也是“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媒体年”中塞媒体重点项目的具体成果。所以,精益求精,创作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是大家的一致追求。

  作为导演,我要求大家每一个镜头都要平静朴实,以平视的角度对待我们的主人公,不需要所谓“刻意角度”和华美镜头,杜绝华而不实的刻意雕琢和画面渲染,把精力用在内容上而不是特技上。绝对不搞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空洞画面,尽量减少特技画面,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讲好最朴实的故事。在8天的拍摄时间里,各方面全力配合,科学协调。塞语部、台驻塞记者站、工作室的同志都积极参与,各司其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诗经常说:“功不唐捐”,我们常言:“天道酬勤”,大家的汗水终将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纪录片《70号》即是一段经历,也是一段记忆,更是一种尝试。我始终以为,讲好中国故事,有时候是需要“跳出中国看中国”的,探索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讲述中国的发展。《70号》虽然是以一种合作的姿态出现,但核心创作人员依然是以国际台的员工为主,而不是简单的出点资金让外方去拍,我们始终将“创作主动权在我”作为合作的前提。

  “纪录片是国家的相册”。《70号》即是我们的相册,也是塞尔维亚的相册,更是海外华人的相册。这个相册里即记载了成功的喜悦,也摄取了失败的阴影。它全面而真实的讲述了海外华人在梦想的旅程中品尝到的酸甜苦辣。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表示,国际台与塞国家电视台自去年习主席访问后,合作日益深化,此次合拍纪录片将为两国媒体合作开创新的模式,意义重大。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台长德拉甘先生对我台派出的摄制团队给予肯定,认为该团队工作高效、专业,他本人对该片充满期待,并希望更多的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的华人能够通过塞国家电视台看到该片。

  《70号》的前期拍摄虽然结束了,但那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且会越来越精彩……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