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红土地上不凋的“并蒂莲”:记“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夫妇

2017-09-06 17:01:26|来源:人民网|编辑:赵春晓

  莲花,亦称荷花,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赋予圣洁形象。

  并蒂莲有“花中君子”之称,是荷中极品,寓意“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并蒂莲,茎杆一枝,花开两朵或数朵,可谓“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蒂莲被誉为爱情的象征,寓意“夫妻恩爱、美满幸福”,或兄弟姐妹情同手足,感情深厚。在民间传说中,并蒂莲的出现是吉祥之兆。

  在美丽富饶、人文荟萃的江西西部,有一个全国唯一的以花卉命名的行政县——莲花县,被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莲花之乡”。这里的荷博园有全国最齐全的莲花品种,还有优质莲花的培育机构。莲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地,清朝乾隆11年(1746年)设莲花厅,1912年改为莲花县,1992年由吉安市改隶萍乡市。莲花素有“泸潇理学,碧云文章”之美誉,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元朝名僧、诗人释惟则,明朝文学家、理学家刘元卿,清朝末代帝师朱益藩等都是杰出代表。莲花也是光荣的革命圣地,这里是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决策地,是胡耀邦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花一支枪”名闻遐迩,“不当将军当农民”的开国少将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夫妇的先进事迹让人景仰。2017年8月2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江西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主办的“纪念三个90周年网络媒体主题宣传活动”二号线队伍来到莲花县参观采访。

  在前往莲花县的大巴车上,我与莲花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干事聊了好久,得知龚阿姨现在并不住在她和甘将军的老家——坊楼镇沿背村,因为年岁已高,行动不便,需要人照顾,所以她早就跟着她三女儿甘公荣一家住。当了解到沿背村有很多民宿,我不禁心生疑问,因为当地旅游业应该没有这么发达。这位同志介绍道,莲花县并非所有村庄都有民宿,唯独沿背村民宿很多,因为当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尤以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阿姨最为典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学习和宣传。当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直接带动百姓致富,这也是甘龚二老回馈乡梓的另一种形式。耳闻甘龚二老事迹良久,能够有幸近距离接触,我心中倍感激动。

  采访龚老

  作为此次网络媒体记者的代表,我有幸和国际在线记者赵春晓、光明网记者丁玉冰、凤凰网编辑胡珊珊和苏越五人,随当地宣传部门同志前往莲花县城龚阿姨家采访。当我们到达时,龚阿姨已迎出家门。我们赶紧进屋,丁玉冰代表我们网络媒体采访团向龚阿姨献花。起初,我以为像身为开国将军遗孀、拥有“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龚阿姨一定住在独栋豪宅之中,与周边邻居家隔开。但没想到的是,她家跟周边邻居家并无两样,根本分辨不出来这就是声名显赫的“红色贵族”家庭。甘家就散落在普通民宅之中,就像甘龚二老早已与普通百姓融为一体似的。甘家唯一特别之处就是墙上挂着很多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阿姨当年的老照片,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一段不平凡的革命历史。

  龚阿姨已有95岁高龄,但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像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她满头白发,精神矍铄,面容祥和淡定,给人一种特别亲切温暖的感觉,看起来刚六十岁出头。

  

  图:媒体记者代表与龚阿姨合影

  采访在轻松和谐气氛中开始后,龚阿姨热情地回答了我们的提问。龚阿姨1923年出生于山东烟台,1945年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读书,1949年毕业分配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她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前往新疆工作。1953年和甘祖昌结为夫妻,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由于战争年代曾受重伤导致脑震荡,1957年甘将军主动向组织上申请解甲归田,获准后他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回老家——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重新当农民。龚阿姨一辈子献身于沿背村的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人才。

  光明网记者丁玉冰请龚阿姨谈她的求学经历。“在那个年代能读书上大学,想必您的家庭条件不错吧?”龚阿姨笑着说,其实她家条件并不算好,上学并不容易。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家里有11个孩子,父亲在烟台电报局工作,因为家庭负担重,龚父经常发脾气,打骂孩子。龚阿姨在这种家庭中感到很压抑,后来就偷着离家出走,临走前留下一封信给父母,从此走上外出求学和参加革命的道路。

  此次网络媒体江西行重走秋收起义路线,一路走来,我的灵魂深受洗礼。一路上,温习历史,结识新人,皆可以为鉴,让我知兴替鉴得失,更让我正心正身,坚定了理想信仰。于是,我有感而发地问龚阿姨:“在您和甘将军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对理想信念和人间正道的坚定追求,能否谈谈您这一辈子对信仰的认识吗?”龚阿姨笑着说,她这辈子从未后悔过,特别容易满足。国际在线记者赵春晓请龚阿姨对当代年轻人说一些寄语。龚阿姨说,生活条件越优越,年轻人就越要自觉找苦吃,接受社会锻炼。社会从来不需要娇生惯养的少爷小姐,年轻人不要眼高手低、骄傲自满。

  最后,我们请龚阿姨谈一下对中国未来的期许。龚阿姨说,她相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这些年来,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力突飞猛进,是国际社会中的后起之秀。年轻人应该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祖国建设者。

  我们对龚阿姨的采访进行了约一小时,尽管意犹未尽,还有很多话题想交流,但是考虑到龚老年岁已高,最近刚生过一场病,我们只好依依惜别,阿姨把我们送出家门。当走下高达百级的阶梯往回望时,我们发现龚阿姨还在原处目送,向我们招手。同行宣传部同志告诉我们,只有我们先走了,老阿姨才会回去,这是她老人家一贯的送客之道。于是我们只好钻进车里,摇下车窗伸手向外招手。随着车轮慢慢转动,老阿姨身影逐渐模糊直至消失,我在心里默默祝福龚老幸福安康,长寿多福。

  入住民宿

  采访完龚阿姨后,我们前往沿背村参观甘祖昌将军故居。沿背村位于莲花县坊楼镇中东部,是莲花县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著名的“莲花一支枪”保护者贺国庆的家乡。1957年3月,甘将军解甲归田,带着全家8口回到沿背村当农民,加上老家十多口人,一大家二十多口挤在一幢不到100平米的矮房子里,组织上多次提出给他建设住房,都被他婉言拒绝。他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带领家人,自己动手,节俭办事,建造了这幢占地约200平米的两层普通砖木结构房子。

  故居有一个特点是一直没有安装玻璃。据介绍,当年甘将军的房子建好后,民政部门看到房子窗户上没装玻璃,而是用纸糊、贴塑料薄膜,未经甘将军同意,就从上面批了一些玻璃给他,被他严厉拒绝。甘将军对他们说:“我是回家搞建设的,不是回家享福的,不能搞特殊化,这些玻璃请你们拿回去,用在更需要的地方。”至今,故居窗户仍未安装玻璃。

  参观故居后,我们被分配至沿背村十多家民宿入住。巧合的是,我和新华社同仁李维入住的正是甘祖昌将军的亲孙子甘兵连家。得知此事后,我心里很高兴,感觉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我们不想直接住宾馆,渴望有机会接触社会,住民宿就能提供这种好机会。住民宿本就难得,更难得的是我们竟能住在甘家子孙家里,肯定能挖掘出不少新鲜感人的事迹。

  之前我曾跟同伴们说,住民宿我们要做好睡大通铺的准备,无法洗澡,也许还有蚊子肆虐呢。等实地亲眼一看,我才知道自己完全错了。这是一栋三层楼房,很漂亮也很干净。我们每人都是一个单间,有干净被褥,还有空调,只是每层共用一个卫生间,略有不便。每层有三间房,三层共九间房,除去一楼是房主一家自住或储存物品外,二三楼六间房都可以做为民宿,对外营业。后来得知,并非所有村民的房子都有资格做民宿,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由本人申请并经上级政府审核通过后才能做民宿对外营业。

  当地正在筹建甘祖昌干部学院,依托的正是沿背村丰富的革命遗址和甘龚二老的革命事迹。我们每到一处,都有身着军装但肩章上无标志的讲解员们给我们讲解当地革命历史。她们并非真正的军人,而是甘祖昌干部学院在当地招聘的八名具有一定学历、形象良好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女生,通过培训后承担讲解工作。

  甘迪是甘兵连之女,也就是甘祖昌将军的曾孙女,就属于八名女生中的一员。每当有参观旅游团或党政军学习团来当地参观学习,甘迪就会给他们详细讲解自己曾祖父和龚老阿姨的事迹。对于她来说,每次讲解都加深了对亲人们事迹和精神的理解。甘将军一生清正廉明,从未替自己子孙后代或亲朋好友谋利益,更别说替他们谋取一官半职了,有时甚至出面阻止亲人们凭自身能力考进政府行政机关。在甘家子孙看来,这就太不近人情了。甘兵连之父甘锦荣,也就是甘祖昌的唯一儿子,一辈子都是农民,全靠自己双手谋生。1951年在家里做篾工的甘锦荣,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兴冲冲地从老家赶到新疆,希望找个轻松工作。不料甘祖昌却让他在新疆打了半年铁,后来又把他安排到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最后又回家当农民。甘兵连告诉我说,他爸直到去世心中都含着对爷爷的些许怨恨和不理解,但是相比最早时候已是很理解了。

  甘兵连大哥今年五十岁,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甘祖昌将军的家风,也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早些年开货车有些积蓄,他完全靠自己努力盖起这栋三层楼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房子盖好后不久,甘大哥就出了车祸,不仅身受重伤,还赔了人家不少钱,家里负债累累。实在没办法,女儿甘迪自愿放弃学业,前往广东打工,支持哥哥上学和替家里还债。每当谈及这些往事,甘大哥心中就充满对女儿的愧意,而甘迪则体贴地安慰父亲,这是儿女应尽的责任。

  我问甘兵连大哥:“您是否理解您爷爷的做法?是否对他老人家还有怨恨?”甘大哥说:“说句实在话,我心里至今还有些不理解,毕竟这牵涉到我爸、我自己和我子女的前途。但是我们现在又很理解我爷爷了,他们那么清正廉明,优良家风是我们家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事实上,甘家子孙靠自己双手谋生闯天下,我们对此都很自豪,因为可以挺直腰杆做人,不至于被人戳脊梁骨。同时,甘龚二老也在用更宏观的方式庇护着沿背村和甘家子孙,这是一种大爱。”诚哉斯言,所言不虚!

  观看采茶戏

  在入住民宿吃完晚饭后,我和李维一起去观看红色教育题材采茶剧:《并蒂莲花》。据说这是由专业人士编剧、专业导演执导,但完全由当地村民出演的戏剧,反映的正是当年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阿姨的先进事迹,我们对此很感兴趣。这部戏共分五幕,分别是《住店》、《借钱》、《分鱼》、《坚守》和《感恩》。

  

  图:媒体记者与《并蒂莲花》剧组合影

  坐在宽敞气派的沿背村大礼堂,我认真观看了所有五幕戏。看着舞台上演员们惟妙惟肖的精彩演出,真难以想象这部戏竟然是由白天还在田里干农活的当地村民出演的,直觉告诉我,背后故事值得深入挖掘。

  第一幕:《住店》,讲甘将军去吉安市为大队买农机时住店的情形。当时吉安地区只有一家招待所,饭店标准间6.6元/晚、普通间3.2元/晚、大通铺0.8元/晚。甘祖昌让服务员帮忙解决一张大通铺床位,实在不行,在饭店走廊椅子上对付一晚也行,但这些请求都被服务员拒绝。最后没法,甘祖昌只好让服务员打电话给地委办公室,让他们帮忙解决一个便宜点的房间。这时,服务员和经理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甘将军,都吓傻了。但甘祖昌安慰她们不要担心,自己出差只是想住简单便宜点的房间。服务员和经理表示要向甘将军学习。甘祖昌摇摇头,告诉她们不要学习自己,而应响应毛主席号召:“为人民服务”。

  第二幕:《借钱》。同村邻居平乐家穷无钱为儿子娶亲办酒席,于是借口无钱修葺房子,向甘将军和龚阿姨借钱。甘龚二老很爽快地借给他50元。接着,平乐邀请甘将军和龚阿姨过些天去他家喝喜酒。甘将军听后很不高兴,说平乐不应大办酒席却无钱修盖房屋。平乐这时才说实话,他家房屋早就修好了,只是儿子结婚差点钱。甘将军最后决定不借钱给平乐,平乐对此很不理解。龚阿姨解释说,他们借钱有原则,摆谱浪费一律不借,救急救穷毫不含糊。平乐说,之前村里有位妇女得了重病,甘龚夫妇竟然捐了三千元。村里修路搞建设,甘龚夫妇也捐了不少钱。平乐就纳闷,他们怎么有那么多钱?龚阿姨这时说了实话,所捐三千元中,有两千元是国家给甘将军的回家安置费,三百元是甘龚夫妇的工资,而另外七百元则是龚阿姨从学校财务室里借的钱。平乐听后恍然大悟,终于明白甘龚二老的良苦用心。

  第三幕:《分鱼》。甘将军带领全村人开荒种地,村里鱼塘年终丰收,队长甘民给甘将军拎来一条鱼,约五六斤。甘将军坚决不多收,甘民劝甘将军不要太较真,吃一条鱼没关系的。甘将军听后怒斥甘民:“今天吃鱼,明天吃猪,后天就要吃人。这和过去的地主老财又有什么区别?”他说自己以前在部队就是管后勤,负责物资分配,干好那份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清正廉明。

  甘将军让龚阿姨将鱼分成两半,自己留一半,剩下一半让甘民送去给敬老院。甘民只好照办,最后离开时还透露,这次镇里推荐工农兵大学生,队里决定推荐甘将军之女去上学。甘将军一听此事大发雷霆,坚决不让自家孩子被推荐上学,以免占用公家名额。

  第四幕:《坚守》。随着年岁日增,甘祖昌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开始留意自己的身后事。他告诉队长甘民,他死后不要报告上级,不要劳师动众,开追悼会的最高领导级别就限定在大队书记。甘民不同意,说甘将军是国家高级干部,这样安排恐怕连县长都不敢答应。甘将军说自己身体由龚阿姨负责,不能给国家添麻烦。龚阿姨说将来想给甘将军写本书,他勉强同意,但约法三章:一,自己没说过的话不能写;二,自己没做过的事不能写;三,实事求是。最后还要求将龚阿姨也写进去,若非龚阿姨悉心照顾,他晚年生活就没这么幸福。龚阿姨只好含泪同意。

  第五幕:《感恩》。甘将军1986年去世后,龚阿姨继承其遗志,坚持在当地农村学校当一名老师兼校长,教书育人。终于她也迎来了光荣退休的时刻,但她不忍心离开这三尺讲台和可爱的孩子们,决心继续发挥余热做贡献。她把自己随身携带的药箱交给年轻一代,希望她们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甘龚二老曾经救助过的妇女钟乔也赶来为龚阿姨送行,她当年生完小孩后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正是甘龚二老捐款才挽救了她的生命。如今,钟乔将自己女儿的姓名改为“钟甘泉”,寓意永远牢记甘龚二老的恩情,并且其女也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接过龚阿姨的这面模范旗帜。

  最后,龚阿姨收到她当年资助过的一名学生所写来信,信中表达了对龚阿姨的由衷敬意和祝福,并亲切地称龚阿姨为“妈妈”。

  后来我得知,《并蒂莲花》采茶戏原有七场,完整系统展示甘将军返乡至去世的后半生,但考虑到学员们观摩时间太长太辛苦,后两场《走进敬老院》、《清明节》未排练,第一场《归来》未演。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