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假新闻热转,谁之过

2017-09-14 13:55:16|来源:钱江晚报|编辑:赵春晓

  近日,一篇题为《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的新闻在网上热传,后被证实为假新闻。经查,编造者何某,为襄阳某监狱教育科副科长。目前,何某已被单位停职。谈及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何某自称,他写的是文学作品,没想到转成了新闻。

  造假者操守全无,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造假者还是一名从事司法工作的狱警。为了那一点点的名和利,杜撰出这么一个故事,是不是太过急功近利了。作者称自己写的是文学作品,当然是一种诡辩,全文打的是记者的旗号,文内的人物有名有姓,有详细地址,这不是新闻是什么?

  就情节而言,故事编得不可谓不精彩,几个主角的命运,一波三折,峰回路转,作为文学作品,读一读无妨,可是作为新闻,它的破绽就太多了。首先是情节太过离奇,老人确认儿子离世竟然只靠一个电话,这也太草率了点。亲情关系冷漠至此,不需要质疑一下吗?而老人得知事情的真相,却是在孙子的手机里,发现了一张儿子儿媳孙子的合照。这得是多大一个阴谋啊,不觉得奇怪?其次,新闻来源交待不清,一篇合格的新闻,每一个新闻事实都需要提供消息源,是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要写出来,是转述别人的话也要标明出处,而这篇新闻从头到尾就只有单方面的述说。作者完全可以找村里核实一下,找左邻右舍旁证一下,这些没有,其实已经值得打个问号了。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伦的漠视,儿子为了躲避赡养责任诈死,媳妇丢下年幼的儿子玩失踪,一家三口分离十几年,最后又合起伙来骗老人,这些电影中才有的情节,可是在这篇新闻里却让这位老人全碰上了。这种人伦尽失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作者是在编故事,但他显然还不满足于编故事,作为文学作品,读者读完笑笑也就罢了,但包装成新闻,它就有了传播力,就有了成为谈资的基础。事后的热传也说明了这一点。造假者喜欢离奇,观众是不是也喜欢猎奇,他大胆编,读者不假思索地信。两者之间是有关系的。假新闻的热度是一个人一个人转发出来的,我相信,有些假新闻是需要等待辟谣新闻的出现的,比如昨天传某位著名企业家离世消息,观众无从得知真假,需要当事人及时发声,可是对这篇文章,稍微谨慎一点、思虑一下,还是能发现破绽的。

  前段时间,也有一篇很像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一度在朋友圈里刷屏。这篇叫《亲爱的,对不起,我要去跟别人结婚了》的文章热烈地回忆了自己与地震中遇难的女友的感情。从文学角度说,这个故事真的非常的感人,一个男人对死去的前女友念念不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这位老兄更厉害,从万花丛中过,竟也能片叶不沾身。可是抛开那些华丽的词藻,这是一个身体老是出轨,可精神永远忠诚的情场高手。

  当造假者被停职,大家感叹新闻又一次反转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忽视细节,忽视了实证精神,忽视常识,就会走上不归路。

  (本报评论员:高路   原标题:假新闻热转,谁之过)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