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吃了“印日联手怼中国”摇头丸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3日开始访问印度,这是两国之间的机制性例行安排,但安倍在莫迪总理的故乡古吉拉特邦受到从机场开始的8公里长“盛大路演”欢迎。安倍和莫迪将一同参加印度首条高铁奠基仪式,该高铁被看成印日合作的“旗舰项目”。《印度快报》称,印度和日本的伙伴关系将是“组成一个大的抗衡中国联盟的基石”。
洞朗对峙后,印度媒体鼓吹加强与美日合作对抗中国的声音明显增多了,印日走近的地缘政治意义也被进一步夸大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印度战略界在中国面前的心理脆弱,他们喜欢用咋呼印度与美日结盟的可能性鼓舞自己,向中国显示印度的战略潜力。印度的社会心理似乎很需要这种鼓噪。
日本的心理也越来越“小”,东京致力于到全球找盟友,对中国搞“贴身竞争”,营造日本的朋友“联合包围中国”的声势。
然而这个世界的逻辑早就在变化了,日印抱团更多产生的是仪式感,是摆拍的Pose,只要中国社会的心理强大,印媒与日媒“嘴对着嘴亲”的那些评论就基本上是泡沫。印日与美国不可能搞出传统意义上的亚洲军事及政治同盟,那是一些人在21世纪里吊着20世纪的嗓子装腔作势。
拿中日印三边的贸易额来看,印日贸易如果是1,那么中印贸易就是5,中日贸易是20。用1来对抗5和20,不可能是决绝和义无反顾的。地缘政治如今已无法充当国际关系的绝对指挥棒,谁执迷于地缘政治逻辑,都会搞晕自己,到头来发现根本坚持不下去。
如今印度的民族主义一撮一簸箕,很多印媒叫嚣对抗中国时,根本不知道它们自己在说什么。
中国在具体事情上与印度对峙,是要解决问题。我们不会主动同印度搞战略对抗。中日战略对抗也早已不在中国人的兴趣之列。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中日关系有点像“中美关系的一个分支”,中印的问题缺少大国关系的规律性,印度的不满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印日走近在21世纪新的国际关系逻辑中并不构成对中国的重大威胁,这当中有很多印日两国带着情绪“互舔”和相互安慰的因素,产生不了对中国的实际对抗力。它所带来的牵动会产生舆论上让人舒服或不太舒服的效果,中国可以重视它,作为我国战略应当更全面兼顾的一个提示。如果一时顾不上,也可以嘲弄它“还能当饭吃不成”。
中国的实力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自信:没有一个亚洲国家可以实质性挑战中国国家安全,它们其中的某两三个合在一起也做不到。中国已经站到了亚洲经济合作的中心位置上,地缘政治可以偏离这一地缘经济格局,但不太可能与它南辕北辙,尖锐对立。
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周边国家无论怎样在抵制中国的方向上“联合”,只要俄罗斯不参与其中,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就不会有质的变化。印日两国一个现实经济落后,一个是政治矮子,两国走近构不成某种决定性影响。
亚洲的根本问题是发展问题,谁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谁就是赢家。围绕地缘政治的信息往往很强烈,产生对人们注意力的骚扰,这要求中国必须有强大的定力,始终把促进下一步的稳健发展放在国家对外战略的首要位置。印日现在都有些把自己绕进去了,我们切不可跟着它们也绕进去。
(环球时报社评 原标题:印媒吃了“印日联手怼中国”摇头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