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一张纸能保存1500年?这个答案在丹寨石桥村

2017-09-19 10:21:2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刘维靖

石桥村穿洞内的造纸师傅正在抄纸。 摄影:黄蓉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黄蓉):贵州省丹寨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落,那就是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的石桥村。石桥村的古法造纸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法造纸的“活化石”,这里制造的迎春纸可以保存1500年,令人惊叹。9月18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记者团来到石桥村,了解古法造纸的奥妙。

  保存1500年的奥秘:水质好 工序多

  在石桥村的穿洞内,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抄纸,娴熟的技艺让这已有千年历史的造纸技术焕发着勃勃生机。作为古法造纸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告诉记者,他家的祖祖辈辈都在这里造纸,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18代了,“现在我们造的迎春纸可以用于古籍修复,达到古籍修复标准的用纸,在中国只有我们石桥村。”

  石桥古法造纸主要生产的是白皮纸和彩色皮纸。古法造纸是以构树皮为原料的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纯手工的造纸技术,一张普通皮纸的产生,要经过选料、拣料、打浆、抄纸、晒纸等18道工序,为时3天。而由王兴武生产的迎春纸,要经过120道工序、45天时间。

  除了复杂的古法造纸流程外,这里造出来的纸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穿洞内的水。由于特殊的地质原因,穿洞中的钟乳石生长速度很快,因而表面质地较软,有奇异的触感。穿洞中流出的水质非常好,自古就有匠人在穿洞口建坊造纸。

  “这里的水造出来的纸的PH值在7.5到8之间,符合古籍修复用纸的要求,而别的地方我们也试过,达不到这个数值”。王兴武解释道,“这样造出来的纸可以保存1500年以上,而且迎春纸薄如蝉翼,要求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纤维、酸碱度、水质和厚度的要求细致。目前它应用于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的文物修复。”

  不断创新 古法造纸远销国外

  抄纸是造纸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造纸师傅用眼睛去感觉纸张的均匀度、厚度还有纤维度。为了保证造纸的质量,王兴武说,他要求造普通纸的师傅至少要有3年的经验,而造书画纸的师傅则需要有20年的经验,制造古籍修复用纸的师傅则需要30年的经验。

  面对机械化造纸的挑战以及市场上的不同需求,王兴武在最近十几年内研究出了花草纸、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麻丝纸等160款纸张,很多产品都远销国外,如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冰岛等国家。

  2008年,在王兴武的带领下,石桥村61家古法造纸户按照“自愿参与、民营民管”的原则成立了石桥黔山造纸专业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经营之路。目前,合作社已经有88人参与,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造纸师傅的每月工资在2000到7000元之间不等。合作社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开设花草纸制作体验店,以及给需求方直接供货。谈到未来的计划,王兴武表示希望积累一点资金,能够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规模。

  石桥村的古法造纸技术与汉代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其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中提到的“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1400年—1500年的历史。 

  据了解,2005年,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贵州省文化厅将石桥村命名为古法造纸艺术文化之乡。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