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书包”能否成为听障儿童的最佳护身符
18日开始,多位明星、大V通过微博转发一则消息,提醒“开车的朋友”,注意礼让背橙色书包的小朋友,“因为他们患有听力障碍”。这一呼吁,随之引发大量转载。据悉,“橙色书包”是公益组织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面向听障儿童发起的一项活动。
无论是“橙色书包”活动,还是明星大V提醒司机,无疑都是一种善举,值得肯定。但是,“橙色书包”是关爱还是伤害,却存在争议。从积极意义来说,此举既有利于听障儿童出行安全——因为这一群特殊孩子听不到汽车鸣笛等声音,还能提醒全社会广泛关爱听障儿童群体。
但反对“橙色书包”的意见也有不少,理由如下:听障儿童“被标签化”、增加听障儿童受侵害几率、使孩子们在被可怜中成长等,听上去也不无道理。比如说有孩子家长就表示,孩子内心希望隐藏自己听障的问题。即“橙色书包”是否可行,必须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权利。
在笔者看来,“橙色书包”活动可以继续探索,但必须由听障儿童来决定背不背这种书包,家长或学校不应该替孩子做主。如果部分孩子自己选择这种书包,我们也要警惕其弊端,既要防止社会用异样眼光看待孩子,也要防止孩子被侵害,尤其农村地区要防止被侵犯被拐卖。
假如部分听障儿童拒绝“橙色书包”,我们则要寻求更好的保护办法。按理,无论孩子背不背“橙色书包”,是不是听障儿童,司机都应该礼让,儿童都应优先,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常识。如果某些司机不遵守这种基本规则,需要的不是“橙色书包”,而是各地交警严格执法。
虽说“橙色书包”活动是一种善举,也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不是听障儿童的最佳“护身符”。因为仅能起到提醒作用——提醒司机、提醒社会,无法给听障儿童带来更大帮助。那么,什么才是保护听障儿童的最佳“护身符”呢?笔者以为,是各级政府为听障儿童积极作为。
据悉,我国6岁以下的听障儿童有13.7万人,每年仅新生听障儿童就多达2万人。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数字都比较惊人。只有解决存量控制增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所谓控制增量,就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所谓解决存量,除了积极治疗外,要让其融入社会。
早预防是防止儿童听障的第一步,据说基因筛查就能有效防治先天性耳聋。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专家也指出,若听障儿童在2岁前得到人工耳蜗植入等救治,康复率可达九成以上。可见,早筛查、早救治是何等重要。但从现实来看,却做不到。这需要各级政府有形之手来推动。
有业内人士之前透露,在美国安装耳蜗并接受康复训练后的听障儿童有将近80%以上能进入普通学校继续学习,但目前我国进入普通学校的听障儿童尚不足50%。这似乎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我国治疗及康复训练仍不到位;其二,普通学校对听障儿童接纳度不够理想。
虽然各地政府每年都有义诊、宣传等活动,也会免费救助部分听障儿童。此外,有关公益基金也会对贫困家庭的重度听障儿童提供手术及康复费用等。但政府作为加上社会作为,目前对听障儿童还没有做到全覆盖,这需要政府为此投入更多资金,甚至有必要强制筛查。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也规定“建立健全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可以说,各地政府落实这些法定义务和责任,才是保护听障儿童的最好“护身符”。
(作者:丰收 原标题:“橙色书包”能否成为听障儿童的最佳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