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人权篇】浙江舟山不断创新发展绿色渔业 海洋资源恢复初见成效

2017-09-25 10:06:5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觉眠、姜璐):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东南方,这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渔场,而舟山市也是一个建在群岛上的美丽海上花园城市,渔业和海产加工业是它的支柱性产业。

  据舟山市海洋和渔业局副局长刘舜斌介绍说,舟山高度重视渔业发展,舟山一百多万人口中与渔业有关的人口占到20万,而与渔业相关的产业链上的人员占40万,形象地说,一条鱼带动了300亿的水产加工业。他强调,渔业要可持续性发展,需要走绿色生态、资源保护的道路,这是渔业本身发展的诉求。

  舟山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强,是因为当年有过教训,刘舜斌说:“海洋里的资源一直被认定是公有资源,这就导致了大家都来捕捞,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家都在无度无序地利用,导致了传统渔业资源的衰退。有人甚至说,东海无鱼可捕。”

  面对这样的情形,1993年舟山13名船老大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要保护幼鱼,不能干破坏资源、“吃子孙饭”的事。这个倡议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在调研的基础上在1995年正式在东海和黄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随后在全国渔场推广。

  尽管有了伏季休渔制度,舟山和渔业发展和很多地方一样,还是要面对无序和过度捕捞的问题,海洋生态的修复和渔民的捕捞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如何去寻找,是舟山渔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刘舜斌介绍说,建立一个和绿色渔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体系很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海洋资源这种公有资源被无序无度利用的问题,他说:“把资源的产权和渔民的权利挂钩,让渔民既是资源的利用者,也能成为资源的管理者,所以在以后的管理机制的形式上也会有创新。这样的话,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保护资源。”

  目前,舟山正在打造渔业的环保产业链,从上游捕捞业开始就重视资源保护,发展捕捞和养殖功能兼具的海上牧场,禁止使用细网,给幼鱼生存的空间。2016年年底,根据渔业监测数据显示,渔场渔业资源首次出现了恢复的迹象。

  2017年9月,舟山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获批,这意味着舟山渔业发展新的起点。刘舜斌说:“以后舟山渔场会是捕捞生态化,养殖很发达,资源是持续利用的一个渔场,把目前以捕捞为主的渔业向服务型渔业转化。”

  互联网科技手段也正在被使用在渔业捕捞、养殖和海产加工运输中,如绿色水产品溯源机制的建立,对渔船和冷链物流进行智能智慧管理,通过人工鱼礁等工程手段来改造海洋生态环境等等。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在2016年舟山市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明确海洋保护区内海钓活动实行许可制度,刘舜斌表示,这部法律有多个“全国第一”:“在这部法律里面我们有很多的亮点,我们创建了海钓许可证,这是一个新的行政许可,这是全国第一个。然后我们把原来的渔业捕捞许可证对船的许可延伸到对人的许可,这也是我们的全国首创,对海洋保护区的海钓和捕捞都有实行定向管理,每个鱼种能钓什么样的,能钓多少,都有要求。”

  刘舜斌还表示,舟山有许多自发宣传海洋生态文明的民间组织,因为海洋是渔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们对海洋有一种“天然的保护”。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