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看中国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让农民“乐起来”

2017-10-10 17:01:0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蒋丽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cc20171010001

  今年国庆长假,回到老家,几年没回去,发现村里的变化着实蛮大,不仅路面变宽了,街道干净了,而且还在村前开辟出一个小广场,专门用来跳广场舞。

  “现在广场舞已经成功的攻占了农村,每天晚上还不是一波人跳,三四波人,比着跳。”三叔给我介绍说。

  “现在从县里到乡里开会,都强调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而且还有专门的配套资金,修这个小广场的钱就是用的配套资金,包括村里的文化室,各种乐器和音响,都没用村集体出钱,有钱就好办事啊。”年轻的大队书记主动在旁边给我这个“外乡人”介绍。

  回到家里和母亲闲聊起广场舞的事,母亲笑着说,现在不仅小媳妇去跳,村里一些上了年龄的老年人也在积极组织队伍,准备加入到广场舞的行列。

  “咱们农村跳广场舞有优势啊,地方大,也不存在扰民的问题,还都积极参与,基本没有反对跳广场舞的。”母亲说。

  本来在城里是个热议的社会话题,结果到了农村却变成了一件让人开心和谐的事,这个现象本身其实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农村文化生活也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享受到改革红利。

  说到农村文化建设,恐怕大多数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甚至是八零年代的人都对家里墙上的“小喇叭”不陌生,喇叭的构造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块磁铁加上一个线包,外边连着一个内小外大的喇叭头。其实这个“小喇叭”真正的“学名”叫舌簧喇叭,作为当时农村广播的唯一渠道,也是村里老百姓唯一的娱乐方式,饭后听袁阔成播讲的《三国演义》成了很多七零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共同的记忆,因为那个时候电视还是稀罕玩意,只有大队部里才有一台,但被锁在村集体办公室的特制木头箱子里,只有村支书才有钥匙,所以大多数时候,大家还是以听广播作为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

  除了广播,最能吸引大家的恐怕就是隔月来一次村里放电影这个事了。因为两个月才能轮一次,所以每次电影放映员到村里来放电影,都被奉若上宾,吃好喝好,好生伺候。

  再到后来村里因为承包山林和鱼塘出现了“万元户”,个别富裕家庭的村民买了电视机,金星牌14英寸黑白彩电,六百多块钱一台,还得找关系才能买到……墙上的“小喇叭”渐渐失宠,看电视成了人们在茶余饭后主要的娱乐方式。

  《霍元甲》、《蛙女》、《乙未豪客传奇》、《聪明的一休》、《恐龙特急克塞号》……这些难忘的经典老片其实就是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大餐,也是在那个略显艰苦的年代人们还能拥有较高幸福指数的重要原因——因为精神富足,所以在物质生活贫乏的时代,倒也不觉得多么辛苦。

  因为电视机没有普及,在那个年代骑在领居家墙头上看电视其实一点也不新鲜,甚至在夜晚卖门票看电视剧都不是什么新奇事,但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电视也和城里人家里的电视机一样,逐渐的被闲置起来。

  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美起来了,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让农民“乐起来”。从舌簧喇叭到乡村电影,再到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互联网,广场舞,农村文化生活的几个节点标志物,其实也直观的反映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几段历史,未来中国农村文化生活会走向何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收获一定会比以往更多,它带给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大餐也一定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盛!(何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