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有形有魂的生态乡村——下际村

2017-10-11 16:13:41|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何依蕾):下际村,隶属于杭州富阳新桐乡,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鱼米之乡。然而它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既不临近交通主干道,村子又小,只有百来户村民,一直以来鲜少有人问津。

  2016年在新桐乡的号召下,下际村开始了自己的美丽乡村建设“三步走”规划,目标明晰:2016年是乡村整治年,2017年是提升年,2018年是美化年。

  返乡的路

  通往下际村的路并不好走,进出村子只有一条路,一座桥。村民曾以矿山为生,再加上江南连绵的雨季,这条唯一的进村之路总是晴天灰雨天泥。但村干部包益丰知道,要改造下际,必须从这条路着手,“当下际村改造任务下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修路。以前这是码头,非常脏乱,道路两旁黄沙堆积,不修不行。”如今道路做了硬化处理,两边亮起了路灯,废弃的油桶被村民改造成了村口的迎宾景观。沿着道路进入村落,房舍俨然,青砖旧瓦和趣味壁画相映成趣,一幕幕野趣横生的乡村图景映入眼帘。

  然而,曾经的下际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屋前门后乱堆乱放,遍地家禽粪便。去年伊始,下际村开始了美丽乡村规划改建,拆除违规建筑,清理垃圾,硬化道路,修建篮球场停车场,修缮戏台,并鼓励村民自己动手修建自己的“美丽庭院”。破旧的瓦砾、残败的青砖、废弃的牛棚,这些曾在乡间无人问津的废品在能人巧匠手中变废为宝,成为下际最独特的景致。“这个村从拆房铺路到现在只花了200多万,如果请设计师过来是很费钱的,我们自己动手,小成本大收益!”村干部包益丰说。

  下际村的生态改造之路却不止于此,为响应浙江省“五水共治”的号召,下际村也将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管道集中处理,建立生态长效的治污管理模式。

  曾经门可罗雀的村落如今访客络绎不绝。截至上半年,下际村已接待了100多批10000多人次的考察团。在对新桐乡乡长长王昱杰的采访中,他显然有了下一步的思路,“新农村建设,第一步要吸引从这里出去的人回来,让村里不再只有老人和小孩;第二步要吸引外乡人进来。村子美化搞好了,村民素质提高了,接下来就该专家会诊,集思广益地去开发一些产业,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联动,给老百姓的袋里留下东西。”

  这是我的根

  王鼎钧先生曾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1963年出生在下际村的包旭范现在是上海一家民营建筑公司的总建筑师。和生长在这里的很多人一样,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他们成为了走出去的一代人。2013年,他回到下际村,在其父亲过世后留给他的老宅上新建了一栋白墙黑瓦的三层楼房。

  2017年的中秋,包旭范带着移民洛杉矶的女儿和两个刚出世的小外甥回到下际村和四个姐姐一起过团圆节。“这个房子是我爷爷留给我父亲的,对我们一家来说它就是根。虽然很可惜我做的不够极致,不能修旧如旧。”为了尽可能保留曾经的东西,包旭范把老从屋拆下来的砖块砌成花坛,瓦片堆成景观,一些老物什作为家中摆设,提醒着这些在外的包家人血缘的厚重。

  看着新砖旧瓦的屋角檐牙,他说:“用我姐姐的话说,如今我们又有娘家了。”

  谈起老房子,包旭范说多亏了村子改建时村干部的“网开一面”,让这根基得以保留。

  “我们改建的时候,遇到老房子,只要它们不妨碍交通要道,不是危房都要尽可能地留下。我们建美丽乡村,不是要一个漂亮的空壳子,无论怎么做,丢不了一个‘乡’字,这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村子不大,村干部包益丰也总是在各家各户串串门,听听乡里乡情,聊聊家长里短。

  “现在的农村缺少乡贤,像我们这样的人就是乡贤,但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回不来,但益丰做了一件好事情,他让这些老房子留了下来,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我们的根。假如下际村不让我建这个房子,对我们家族来说将会是很大的损失。没有它我们就没有了根,就是飘着的一代人。”包旭范敬了包益丰一杯酒,他知道这杯酒里包含了太多东西。 

  这或许就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下际村的改建,不仅仅是旧瓦新砖的交融,更是一代代人的血脉传承。

  垃圾分类-美丽乡村升级版

  人在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1959年出生的包惠君和大部分村里的中年人一样,虽然在城里有着自己的家庭,逢年过节还是会回老家给长辈小辈做顿饭。这次回来她却意外地发现家家户户门口都摆着两个颜色各异的垃圾桶,写着“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隔壁九十几岁的阿婆告诉她,现在各家都要做垃圾分类,还叮嘱她记得倒垃圾的时候把纸巾捡出来。这对在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包惠君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

  “这个连我们住大城市的人都很难做到,如果说美化环境是美丽乡村1.0的版本,那么垃圾分类就是2.0了。”包惠君的惊喜跃然脸上。

  2017年年初,在新桐乡的号召下,下际村开始倡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下际村的垃圾分类是务实又循序渐进的,乡长王昱杰说:“原本垃圾分类应该分为四类,但这对村民太难了,我们现在只分成两类,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这样和村民沟通就很简单,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新桐乡像下际这样的自然村一共有七个,共设置了两个资源站。“因为垃圾分类它主要是做到减量化和资源化,把厨余垃圾再利用,一方面把垃圾的量减少了,另一方面厨余垃圾通过资源再加工变成有机肥料又可以发放给村民”。 

  取之于民,惠之于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对于乡村建设的要求。在这里,没有繁华的市集合和喧嚣的人潮,夜幕四合,炊烟袅袅。房前院子里一株五十年树龄的桂花与房主人同龄,幽香阵阵,树下嬉闹的一家三代人,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因地制宜、勤俭办事、充满创意、惠及百姓,在下际村,到处充满着往日岁月的痕迹却又生生不息,这是一个令人顿生敬意的美丽乡村样板,是一条可复制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它有形、有魂和更有着可持续的生命力。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