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甘孜】供给侧改革助力高原新农事

2017-10-13 14:50:3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世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3500米,这里长期种植的是青稞、小麦、豌豆等传统耐寒、耐旱的农作物。然而这些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昔日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靠天吃饭的藏区农业也焕发了新的活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本台记者走进甘孜州,感知高原上的新农事。

  提起国内有名的大葱产地,可能不少人都会想到山东的章丘。然而行走在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的道孚县,在道路一侧随风摇曳的格桑花掩映下,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葱田却是格外引人注目。

  洪锐是这片志华农场大葱基地的管理人员。他不无骄傲地介绍说:“有句俗话说得好:‘丹巴的风,道孚的葱’。(跟山东产的大葱相比),山东的辣葱生吃的话是甜的,我们这边的大葱是辣中带着一点回甜。”

  然而,尽管作为当地特产的道孚大葱早在2004年就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甚至在2010年的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摘得最畅销产品奖,可早年由于高原地域条件、农业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局限,大葱并没有在当地得以广泛种植。洪锐说:“之前的话这里(主要种的)是青稞、小麦,有的(人)种土豆,很少成规模地(种植)大葱。本来道孚大葱是国家地理标志,它(应该)有市场,但是有价无市。”

  这几年,为了推动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道孚县政府结合产业扶贫规划,推出《道孚县大葱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方案》,由政府牵头选择种植示范点,配备专家技术团队,与企业合作,再依托农村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这样一来,道孚大葱也从零星散乱的传统农业种植转向了现代化的产业发展。

  洪锐所任职的志华农场就是与当地政府合作的企业之一。自今年3月,这家来自成都的新型农场为响应政府的对口支援号召,流转了道孚县麻孜乡沟尔普村300余亩的土地,然后由公司进行规模化集中打造,再供应到成都的各大超市和大型市场。而当地村民在大葱基地务工,一天下来能赚100块钱,收益远高于以往。洪锐说:“小麦的话这边是3毛钱一斤,如果是大葱的话,市场上可以卖到5、6块(一斤)。老百姓来我们这里来学了技术以后,他们可以回家种大葱,就不用种青稞、小麦这些(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作物)。我们这边有渠道,统一收(购)起来,拉到内地去卖,这样老百姓的收益可以提高。”

  据介绍,志华农场大葱基地每年可以为当地农户带来16万元的务工收入和近19万元的土地流转费。而每亩大葱产量在4500到5000斤左右,总产值可达300万元。

  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高原农业改革,充盈的不仅仅是当地村民的钱包,更是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

  在距离道孚70多公里的炉霍县,一走进斯木镇吉绒村蔬菜基地的大棚,从鲜红、饱满的小番茄到青翠欲滴的辣椒,各色平原地区常见的蔬菜品种都能在雪域高原上找到。

  作为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炉霍分公司的负责人,王志华介绍,过去这里的蔬菜基本依靠外运,路途遥远,交通成本高,从内地运到炉霍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而一到冬季,大雪封山封路,更是容易出现品种短缺、物价上涨等问题。而自从他们的公司2015年落户炉霍以来,共建成141个蔬菜大棚,用惠民的价格将新鲜蔬菜第一时间送上老百姓的餐桌。王志华说:“这个基地的老总他以前在成都当兵,他来这儿(开公司)之前看到这里的老百姓吃不上新鲜蔬菜,再加上春节的时候价格太高,有时候黄瓜(的价格)达到七八块、十多块钱一斤。我们在这里就是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吃菜难的问题。(过去),他们从成都濛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拉菜的话,他们(需要)从别的地方拉到濛阳市场,再从濛阳市场拉到这儿来,中间需要好多天。但是我们呢,当天摘下来的新鲜蔬菜就拉到市场去卖,第一就是供应咱们整个炉霍县,让咱们炉霍县的藏民吃上新鲜的蔬菜、无公害的蔬菜。”

  发展大棚蔬菜不仅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日常需要,更是打开了通往内地的销路。王志华来自有着“中国菜都”美称的山东寿光,他表示,尽管这里跟东部平原相比,种植农作物的难度略高,但无公害的高原蔬菜也有着其天然的市场优势:“因为气候原因,这里的产量比内地要低一点,但是黄瓜、小番茄、大番茄的口感比内地(产的)要好得多。再说这里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足,土壤、空气、水源一点污染都没有。我们主要是打造高原有机蔬菜,从土地整理到种植全部是按有机(蔬菜)的操作规程来做的。(我们)跟几家企业签了农业订单。”

  有了销路,当地老百姓也尝到了大棚蔬菜的甜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以每年每亩地500块钱的价格流转了当地500亩园地,并与吉绒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每到年底会根据收益与农民分红。王志华说:“县里面整合产业资金,建了一百个大棚。这一百个大棚属于48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拥有)两个(大棚),(而)我们去经营、管理和销售。一个大棚(的话),我们每年拿出3万块给他们分红,两个的话就是6万,他们慢慢就脱贫了嘛。”

  而除了土地流转费和年底分红,合作社的成员还可以到蔬菜大棚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种植技术。已经在大棚务工了四个月的曾兴容大嫂乐呵呵地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帐:“一天(赚)一百块钱,一个月就三千。反正这里的人全部在这里打工,一来能帮助家里,二来自己在这里(打工)心情也比较愉快。没有来之前就是在家里带孩子,照顾老人,(家里)有地就是在家里种个地,反正一天都是家务事,农活做起来,不能挣钱。现在来这里,人和人有交流,思想和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曾大嫂说,跟她刚刚从成都嫁到炉霍相比,这里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比较落后、比较穷,不像现在。现在家家户户有拖拉机,有小车。以前的房子全部没有瓦。现在(大家)在这里挣了钱,家家户户都装修了,漂亮得很。所以我们特别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把技术引进到这儿来。高原上还需要这种(新农业),开发了让更多的人到里面工作,这里的人很快地就能富起来了。”

  但对于负责蔬菜大棚的王志华来说,高原农业的改头换面并非止步于此。王志华说:“现在星期六、星期天好多人来采摘。好多(人)说这里(种的)都是娃娃们没见过的东西,(所以)星期六、星期天来体验一下。我们以后的目标就是旅游跟整个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以后慢慢地发展,可能会和餐饮结合起来,这也是县里面的目标。我们现在帮助这里的农民脱贫致富,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从无到有,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甘孜州,藏族群众们正在辛勤耕耘,改变着高原农业的面貌。而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原农业的未来,将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焕发新的生机。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