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保护与传承:讲好古村落的故事

2017-11-11 14:55:41|来源:海南日报|编辑:韩宇辰

  

  浙江金华市武义县俞源村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10月30日,由中国民协、浙江省文联主办的2017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金华市武义县俞源古村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大利、德国、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学者及与会代表,聚集在俞源村古老的祠堂,就“讲好传统村落故事,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为主题,在此共商古村保护,共谋古村发展,发出中国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声音。

  传统村落: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浙江金华市武义县俞源村是中国民俗文化村,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月30日,参加“2017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的嘉宾云集俞源,一进入村口,占地120亩的巨型太极星象图在秋天的田野上呈现,古老的太极文化在江南大地上如花绽放。据村史记载,这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学者参观、考察。

  古树参天的村庄,宋元明清古建筑就达1027间,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遍布村中的宗祠、宗庙、店铺、古墓、桥梁、私塾、书馆、戏台、花厅依然保存完好;重视教育的俞源村,较大的民居一般都设有书馆,村中各房派均设有私塾,现仍有二座,为族人和房派子弟读书之处……俞源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是“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

  此次论坛选择在俞源村最大的祠堂俞氏宗祠举行,别有一番意义。高高的戏台与祠堂内庭隔着一段距离,台上的主讲嘉宾与台下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高峰论坛。原建设部外事司司长李先逵,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致辞,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景观与领土治理与管理中心主任Carmine,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做了主旨演讲。

  

  俞源村回龙桥与海麟院。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魂、文化的根。多年来,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和文化记忆传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古村之幸,也是文化之幸。“早在十多年前,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先生率先与一批专家、学者,不停地奔走、呼吁保护传统村落,到了今天,保护传统村落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加强,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了。”中国民协顾问、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在会议间隙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按照国家公布的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157个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浙江省共有176个村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列前茅;武义县已获批中国传统村落12个,成功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俞源村古建筑尤以公共建筑最具特色,建筑类型丰富,生活设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此外,村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壁画和木雕、砖雕、石雕,村口有浓荫成片的古树林,整个村落仍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和格局,无声地诉说着古老而又新鲜的故事。

  《西塘宣言》依然响亮

  被称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的冯骥才在2006年率领有识之士发表了呼吁保护古村的《西塘宣言》。11年之后,150名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再次云集浙江武义,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重大难题,浙江作为古村落保护的样板,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一次重量级的国际论坛,影响深远的《西塘宣言》多次被与会专家学者提及:“保护古村落是农村文化发展中走现代化与传统化相融合、经济与文化相统筹、自然与社会相和谐之路的一种可行模式,是文化农村的最佳选择……我们呼吁立刻开展中国古村落及其文化的调查和普查,摸清文化家底,建立古村落名录,全面整理村落遗产,分类保护……”可以说,这次论坛是继2006年“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之后,又一次重要的里程碑,而未能亲临现场的《西塘宣言》的主倡导者冯骥才,也给此次论坛发来了贺信。冯骥才说:“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这是全民、全社会文化自觉的鲜明体现。这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上出现的可喜可贺的新局面。希望诸位专家大力参与和支持,积极供献良策,使武义传统村落的魅力永世长存,并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一个典范。”

  

  武义县郭洞何氏祠堂。

  海南古村落保护任重道远

  传统村落用什么样的理念引领发展,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此次论坛关注的热点,更将成为各级政府发展决策中的思维自觉和行动指南。30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又围绕“传统村落保护的政府职责、行为机制构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原住民与传统村落复兴;民俗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产业与传统村落有机更新;传统村落保护的协同机制和策略(古村落群)保护案例”六大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各路专家各抒己见,成为此次论坛丰硕的成果。

  在此次国际高端论坛中,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鲁朴、符策精也提交了相关论文,海南学者鲁朴在分论坛中谈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灾害性天气频繁等原因,海南传统古村落的建筑并不显得特别恢弘和精美,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人文特点,让海南的古村落有着独特的魅力。再加上海南过去孤悬海外,交通不便,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使得海南传统民风民俗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古村落的文化更是内聚保守,传承力强,无意中保存了独特的人文气质和文化风景。尤其是海南北部地区独有的火山石材质的石屋、石墙,风格虽然极其古朴简拙,但经岁月浸润,早已化简拙为风情,成为海南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理奇观,吸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探寻的目光,也成为文化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成为海南建筑文化和人文历史独具魅力和内涵之所在。

  但是,古村落迅速消失的状况也十分令人担忧,海南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据住建部联合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2013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约为360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到大约270万个,仅仅10年内就减少90万个,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消失80个至100个村落,其中不少是古村落。据悉,到目前为止,海南总共有47个古村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的命名。然而,更多得不到关注的古村落已呈濒危状态。有的是因为新旧更换民居被拆毁,有的是因空心化人去屋空,有的是因基础设施落后而逐步缩小,更为严重的是,随之而消失的还有很多民俗文化、耕读传统、节气耕作等传承上千年的文化习俗,这才是更加让人痛惜和无奈的。“浙江传统古村落保护的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海南在这方面任重而道远,应该迎头赶上。”一直关心海南古村落保护的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恳切地说。

  “讲好传统村落故事,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古村落保护和人文历史挖掘与传承刻不容缓。在新与旧生活方式的交替中,传承与保护遇到的压力的现实大于想象,因此,我们的民间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识之士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深入生活第一线,肩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这是此次论坛带给我们的启示。

  (本版图片由唐恒臻拍摄)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