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中以合拍纪录片《中国制造》在以色列受欢迎

2017-11-19 12:53:3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颜观潮

以色列外交部亚太司司长哈盖的办公室里充满中国元素。(摄影 孙伶俐)

  国际在线消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孙伶俐):为庆祝中以建交25周年,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支持下,由以色列电视二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拍摄的5集系列纪录片《中国制造》近日在以色列热播,每集的收视率均达到21%以上,创造了以色列电视台纪录片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这也是中以两国主流媒体之间第一次尝试合作拍摄纪录片。那么,我们为什么邀请以色列电视台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他们的报道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呢?

  以华传媒中心创始人兼主任裴则男经常去中国,可以说是一名中国通。他不仅自己看了这部纪录片,还推荐他的学生们看。他认为,这部纪录片从以色列人的视角看中国,既反映了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也讲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并不是全都在夸奖中国,这样既真实,也容易被受众接受。比如中国的小学生一起上课、做操,老师既要求孩子守纪律,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创新创造。裴则男认为,片子并不只是强调前者,强调中国什么都必须整齐划一,而是展示了这是和以色列不同的文化,并且中国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创造性的培养。再比如,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人买不起房,这又引起了以色列年轻人的共鸣,所以这部纪录片激起了观众想去中国看一看的兴趣,拍摄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裴则男说:“中国也有自己的问题,没有一个国家是十全十美。纪录片一直强调中国如何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如何变化,所以我觉得片子是很正面的,我还把片子分享到我的脸书上,我还会推荐给我的学生看,因为我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去过中国。我觉得看这部纪录片会给你一种感觉,想去中国自己体验,自己看看。”

  谈到纪录片中展现的中以两国不同的文化,以色列外交部亚太司司长哈盖认为,两国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比如教育方式的不同,以色列在教育学生时重视创造性的培养,而中国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重视计划,比如制订5年规划等等,这一点以色列需要向中国学习。

  哈盖说:“以色列学校总会教育孩子要质疑老师告诉他们的东西,我们认为这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之后会让我们的社会形成创新氛围,因为人们总是会提出问题并且让事情解决得更好,可能在这方面,中国的教育体系可以向以色列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国学习的是他们在经济方面有很好的5年计划,会制定后面5年的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因为以色列就没有类似的5年计划等长远规划。所以我认为两国人民一定可以互相学习,有益于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的外事顾问、佩雷斯和平中心的负责人纳达夫认为,中以两国合作拍摄纪录片的形式非常好,使节目更加可信,有利于以色列公众接受纪录片传递的信息。

  纳达夫说:“当然,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合作,共同拍摄使纪录片更加可信。因为假如只是中国媒体拍摄的话,那么以色列民众会认为这是一种宣传,但如果有以色列的电视频道参与的话,那么就会增加可信度,当然,你们增加了中国当地的主持人。所以我认为这种合作是非常好的形式。”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詹永新表示,邀请以色列电视二台去中国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拍摄纪录片,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以色列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使馆从去年开始策划,结合今年中以建交25周年的契机,推动拍摄完成这部纪录片,并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后在以色列电视台播出。这是使馆尝试的新的公共外交方式,推动当地主流媒体与我国内地媒体合作拍片,客观反映中国当前发展的真实情况,从现在的播出情况看,效果很好。詹大使说,中国的发展使我们有自信、有底气邀请西方媒体来拍纪录片,从西方的视角反映中国的现实,即使有不同说法我们也不担心。

  詹永新说:“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客观事实存在的,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外面的媒体(对中国)缺乏真实的了解,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有自信,让他们看,他看了以后,了解了情况以后,我相信90%以上都会取得积极正面的信息,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说法,我觉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中国要有自信、要有包容,从这两方面来讲,我没有太多的担心。从现在实施的效果来看,应该说绝大部分都是积极的。”

以色列电视二台播出中以合拍纪录片《中国制造》收视率创新高。(摄影 孙伶俐)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