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中国“大气十条”空气改善目标能够实现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杨琼):中国环保部官员28日在北京表示,今年是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现在临近年末,根据现有数据分析,“大气十条”空气改善目标能够实现。针对部分地区今年冬天出现的天然气供应不足问题,环保部表示,截至12月20日夜间,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居民供暖全部得到保障。
2013年,中国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被看作是大气污染防治历史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文件。“大气十条”确定的大气质量改善目标包括: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北京市PM2.5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在当天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大气十条”提出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能够实现:“2017年1月-11月,全国PM10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分别下降38.2%、31.7%、25.6%,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再过三天,‘大气十条’就要收官了,目前,经过专家们分析认为,根据目前的数据,以及未来三天空气形式的研判,今年我们可以完成‘大气十条’确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刘友宾也坦言,大气污染防治的路还很长,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区域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工作相对滞后;三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物为主的运输结构的转变也绝非一日之功,总体来看,我们大气污染的排放量依然比较大。”
作为改善大气质量的重要举措,北方一些地区在政府的倡导下,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换成燃气锅炉,然而,今年入冬以来,京津冀部分地区出现了“气荒”而导致供暖不足。舆论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煤改气”政策的声音。对此,刘友宾表示,“气荒”的消息出现以后,环保部抽调2000多人组成800多个调研督查组,对京津冀区域冬季采暖情况进行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现场检查发现,在已完成“双替代”(煤改气、煤改电)改造任务的村(社区)中,确实有一些地区曾经出现过气源不足等问题。截至12月20日夜间,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地方的居民供暖全部得到保障。他同时指出:“清洁供暖,温暖过冬,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是‘亲家’而不是‘冤家’。‘煤改气’、‘煤改电’既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采取的能源转化,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我们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取暖替代工作,一定能够不断总结提高,不断进行完善,一定会好事办好,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群众生活水平,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措施中,中央环保督察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表示,自2015年在河北省实施环保督察试点以来,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督察全覆盖。督察中发现6大方面的共性问题,其中,一些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问题突出。刘长根说:“第一轮边督边改共计问责18199人。我们也感到这样问责效果是非常好的,提高了基层环保意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讲消除了‘中梗阻’,打通环保工作‘最后一公里’,起到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