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从"空心村"到美丽乡村 西河村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2018-01-17 16:47:08|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王洋、韩昌松、桑德格):在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广袤中华大地之上,散落着数以万计的村庄,有着6亿农民在辛苦劳作。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场志在必得的扶贫攻坚战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美丽乡村——西河村

  小桥流水映人家,古树参天焕新芽。这个位于大别山北麓的豫南村庄有着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西河村。村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透着一股静谧而又古朴的气质,潺潺流水间的青石上刻画着村庄800余年的历史积淀。走进一间以古旧粮仓改造的咖啡馆内,极具现代感的装饰别出心裁,品上一杯香浓的咖啡,望着窗外恍如隔世的村景,想必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桃花源便指的是此情此景吧。

  然而,如果可以将时间倒回五年前的话,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西河村今日的改变,“当时第一次来这个村,村子里破败得都让你不敢想象。车进不来,人走路都走不了,整个400多人的一个村,在家的留守老人和儿童39人。你说你怎么开展工作,你请人干活都找不到人。”

西河村改造前的景象

  正在说话的这位是西河古村落景区管委会主任,他和国际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名字同音,叫张一谋,他所担当的职责也恰恰是西河村改造的总“导演”和总指挥。2013年,西河隶属的新县启动了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联合清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对包括西河在内的9个村子进行改造。当时,张一谋作为执行负责人进驻西河。

  经过前期调研,虽然政策、方案都到位了,但摆在张一谋面前最难的问题来了——没人。和其他贫困村所面临的窘境一样,随着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空心化愈发严重,村里面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显然是无法派上用场的。空有破敌之策,却无良将可遣。而就在这时,一个早年前就已出外闯荡的老乡的名字被张一谋锁定,并一谋二谋三谋起来,“我三进北京,说实在话,是我把他‘骗’回来了。当时,最开始的时候他说,你答应我一年在家里最多待150天,其他的时间给他在北京。我说可以,只要你回来就行,后来却不是这样。因为他本身是搞建筑的,在北京有两家公司,所以说刚好吻合我们古村发展的需要。”

即便是旅游淡季,来到村里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如今古村落景区内已实现WIFI全覆盖

  张一谋“三顾茅庐”请回的这个人叫“张思恩”。可以说,张思恩是已经在北京闯出了一番天地的成功人士。从小在西河村长大的张思恩,有很多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但近30年来的外出务工潮让村子的人气越来越少,每逢佳节返乡之时,看到家乡日益衰败的景象,总让他如鲠在喉,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一边是辛苦打拼的产业,一边是难以割舍的乡情,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思恩,“思”乡之情和报“恩”之愿,他决定回村建设自己的家乡。这一回来,整整四年奉献于此,完全舍弃了北京的产业,“当时有两个想法,第一个是把村子里面的基础设施做好。那时乡村游在中国的体量还不到三分之一,想往这方面走,但谁也没有把握。另外一方面,那些在北京的朋友的精神需求是什么,我是知道的,每天面对着钢筋混凝土、空气不好、挤地铁、开车堵车,我觉得我们村子就是那种城市人想来发呆的地方。但没想到的是,我们村子三年左右就出名了,这么快就有了这么好的效益。”

  在村子改建初期,张思恩和另外几位返乡的乡贤组建了“农耕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他被选为理事长,开始调动全村的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做好村子里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旧房屋的拆修改建工程,一方面开发精品度假乡村游项目,带动当地村民开办农家乐,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农副产品特色打造“西河品牌”。一时间,西河古村落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掀起了当地乡村游的热潮,往来游客络绎不绝。2016年,首届国际乡村论坛复兴大会在西河成功举办,更让西河品牌声名鹊起,甚至享誉国际。

村内旧粮仓改建的村民活动中心内有一面标志性的“花墙”

  西河村有一面红砖砌成的花墙,它让西河村的名气不仅走出了大别山,一下子就走出了国门,走向了欧洲。2016年,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在意大利举行,西河的工匠师傅张思齐亲手在展会上还原了花墙的制作工艺,让中国的乡村古建筑艺术登上了国际舞台。据张思齐讲,2013年他回到村子参加改建工程,目前村里面有很大一部份古民居都是经他的手改造的,“八几年、九几年,我们在农村做得多,土墙之类的东西我们容易做。做城市建筑的城里人,他们做不了农村的建筑。其实,人到了年龄还是在家里待着舒服,有地方玩,空气也好。城市太吵闹了,农村还是比较好。”

工匠师傅张思齐在自己的杰作“花墙”前接受记者采访

  但俗话讲,万事开头难,合作社的工作在初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据张思恩讲,合作社成立初期,村民们对于他们要做的事情也是将信将疑的:改建房屋的工钱不够,合作社几个带头人来凑;第一个开农家乐的村民担心赔本,合作社拍胸脯来给他保底……讲起那段事情,合作社总经理张华感慨万千,“当时老百姓没底气,这个穷山僻壤的地方开餐馆,谁来吃呀。这个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合作社鼓励他们干,跟他们说‘一年挣不了两万我给你’,结果一干就有客人了,接二连三地几十家也就都起来了。所以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几年我们自己没赚到钱,还赔钱,但是我们所有的群众有收入了,不用背井离乡去赚钱,在家里就能挣钱了。”

远在韩国务工的张洋回到村里帮助父母经营农家乐

  经过三四年的时间,改变的不仅仅是西河的面貌,也改变了西河老百姓的心。一个仅剩39人的“空心村”,现如今常住人口恢复到了320人。更多的人开始回乡创业,享受与家人团聚的美好,一个个村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西河人心里明镜般地知道,西河的变化,与张思恩、张华这样的乡贤的奉献是密不可分的。合作社成立至今,仍然秉持着所有参与者均分股分的原则,其固定资产达到了近一千万元,品牌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对于张思恩他们的奉献,村民们的态度也从起初的不理解,渐渐地转变为了信任和感恩,“要是单独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很多人理解不了,连自己也不知道放弃北京的产业到底值不值。但看到村子在一天天变好,还是觉得很值的。其实我们回村子来就是做个榜样,没有多大能耐,更多是靠政府支持。但我们作为榜样,可以一个人影响几个人,几个人影响整个村子。其实农民很质朴,你的真实他能够感受到,也会跟着去学。我对乡村发展还是有信心的,城市大了,很多城市病出来以后,乡村就是未来的奢侈品,好的东西都会在乡村。”

静静的西河陪伴着西河人度过春夏秋冬

西河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今天的西河村,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经过几百年历史酝酿出的乡土气息,那是一种远离尘嚣的静,是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净。西河人用他们奉献和奋斗的故事告诉世人:乡土味儿里也能熏出新时尚。

  “老百姓只要笑了,他的日子肯定好过了。做美丽乡村一定要追随着农民的意愿,一定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农村是什么,农村就是泥巴的味道,我们就要那个乡土的味道。”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