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坚持退耕还林二十载 吴起"造绿"工程惠及当地民生

2018-01-29 13:44:56|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郑治 王琦 程昱):位于陕北腹地的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记者近日在吴起采访时了解到,经过近二十年持续不断的退耕还林“造绿”努力,该县的林草覆盖率现如今已提高到逾70%;与此同时,吴起大力发展草畜业、林果业等优势产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上世纪90年代,延安市吴起县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吴起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光显告诉记者,当时的吴起用“晴天黄沙漫天,雨天洪水满山”来形容最为贴切。

  然而,经过近二十年的治理,巨大的变化已在这片昔日的黄土大地上悄然发生。

  在刘光显看来,除了视觉上的不一样外,一连串对比强烈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刘光显说:“在过去,退耕还林之初,这里的平均降雨量是478毫米,现在已经增加到582毫米。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1.53万吨,下降到现在的0.5万吨。过去咱们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9.2%,现在增加到72.8%。”

  1998年,为走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怪圈,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封山禁牧、将低产坡地全部退耕等具体工作迅速在全县范围展开。

  不过,新政策的实施,一开始并非都是坦途。吴起县退耕还林办主任刘生亮回忆说,放弃掉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放牧方式,当地农民最初对此并不能理解:“过去吴起的羊特别多,当时全县的饲养量达到50万只左右,所以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之后,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养羊户对这个政策有相当大的抵触,当时我们下去宣传政策时候,特别是养羊户,不愿意把羊子封养起来,他们白天不放,晚上放,甚至和禁牧工作人员打游击战。”

  在此情况下,吴起县一方面严格封山禁牧,另一方面则是大力普及舍饲养羊。当地专门引进了小尾寒羊,这种舍养羊饲养简单,所需工作量小,售价却高,这让当地农民很快看到了新的希望。随后,国家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给予每亩160元退耕补贴。

  截至今年1月,吴起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9.1亿元,成为中国退耕还林实施县中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民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

  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遏制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水患,同时也促使农村经济架构变得更加优化。近年来,吴起县还不断调整林分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业、林果业等优势产业。

  吴起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光显介绍说:“我们通过发展林果业,种植山桃、山杏、沙棘林,发展林下经济。从2015年开始,全部栽种山地苹果,仅杨青流域种植面积就接近4000亩。所有适合发展日光温室的地方,也都发展了日光温室。通过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解决了老百姓收入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6年,吴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38元,较1997年的887元净增10561元。

  黄土换新颜,随之而来的,还有当地群众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今年59岁的曹阳台村村民蔺治海告诉记者,过去,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上一年,却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但现在,除了国家的补助外,大家都知道,更为有效的增收途径还有很多,从而早已没有了留地种粮食以防后患的担忧。蔺治海说:“因为你种苹果、种大桃、大杏,这些收入多高啊,你一亩地的果树或者桃树,六七年以后,肯定是在五六千元以上,但你种庄稼只有一两百块钱,所以现在我们老百姓没有这个想法了。”

  按照规划,吴起在未来几年还将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发展旅游产业,形成历史、红色、绿色、民俗等旅游格局。生态旅游将有望成为吴起农民创收新的增长点。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