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新时代新梦想·新春走基层 | “远望6号”:守望太空的“大洋牧星人”

2018-02-21 16:01:10|来源:文汇报|编辑:梁生文

  

  ▲大洋深处,“远望6号”工作人员正在组织天线结构检查维护。

  

  ▲“远望6号”船员在船上挂红灯笼,庆戊戌新春。

  

  ▲在大洋深处守望太空。

  圆满完成北斗三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6号”船从南太平洋全速返航。途经赤道之时,船员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欢度新春佳节,向祖国和人民送上新春问候。

  这已是“远望6号”第三次在海上过春节。在这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这群被誉为“守望太空的大洋牧星人”,在大洋深处为我国火箭的成功发射、卫星的顺利入轨“保驾护航”。在这里,本报向读者介绍“远望6号”的三位“牧星人”。

  

  ▲胡金辉严密检查设备。

  “巨人捕手”技艺精湛

  海上测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卫星目标在移动、测控天线在转动、船舶也在晃动,要在千里之外操作雷达天线精准捕获目标,难度超乎想象。

  “远望6号”某型雷达操作手胡金辉,每次任务都能够及时发现目标、稳定跟踪信号、完整获取数据,是当之无愧的“金牌主操作手”。

  在机房,常常能见到胡金辉的身影。他熟练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一次次模拟练习着任务中的动作,测控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却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才能在任务中万无一失。测控天线仿佛是主操作手延伸出去的巨大捕网,伸向太空,捕捉目标,护送火箭飞行、卫星入轨。胡金辉介绍说,左手转轮控制方位,右手操作杆控制俯仰,既要相互配合,又不能相互干扰,做到协调一致还是有些难度的。

  刚来远望号船队,胡金辉是航海员,通过自学考试考上测控专业,才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洋牧星人”,从伺服驱动、监控一步步走到主控岗位,胡金辉积累了20余万字理论学习笔记,解决了30多项设备故障。在执行神舟七号任务前夕,刚上岗没多久的他临危不乱,顺利排除重大设备故障,为任务成功做出重要贡献。

  

  ▲季辉爬上天线顶端维护设备。

  雷达操作手的责任担当

  从2014年底起算,季辉一直担任某型雷达主操作手,先后完成以神舟、风云、北斗为代表的23次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虽然屡经考核、经验愈加丰富,但在这次任务中,他却差点被换下了阵。

  原来,他的强直性脊柱炎又发作了,分系统负责人杨甘霖考虑到病情,打算让二岗替换,以便让他充分休养。“轻伤不下火线,不能让卫星等我,保证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在他的一再坚持和保证下,季辉如愿参加了任务。

  1991年出生的小伙子,却患上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病症,不能久坐、常常半夜疼醒,要靠药物维持才能安然入眠。究其病因,恐怕和2016年底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100多天的长航程有关。靠码头后,季辉辗转数家医院,医生给出了海上生活环境影响和长期保持坐姿的病因推测,而治疗的方案只有休养和药物维持。

  “每天6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抑制病情;1到2片醋氯芬酸肠溶胶囊,止痛。”拿着药方,季辉回到了船上。酷爱打羽毛球的他把球拍细心装好,藏在衣柜深处。虽然不能剧烈运动,但季辉没有因此享受特殊待遇,在工作生活中依然和大家同劳动、共甘苦。天线结构检查时,他依然是冲在最前、爬得最高的那个;在联调演练时,他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在指标测试时,他不放过每一个参数、数据的核查比对……

  

  ▲李志坚正在做指标测试。

  十年迷恋一口“锅”

  10年,3000天,李志坚一直迷恋一口“锅”,那便是测控系统的10米口径的雷达天线,由于外形酷似,生活中测控人都称之为“锅”。

  从建船组装,李志坚和同事们亲手搬运每一组设备零件,钻机房、爬天线,查信号流程、看线缆连接,先后解决重大故障30余项、参与设备维修20余项,完成5个科研项目,20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一项成果成功申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一切从零开始,成绩从无到有,李志坚对雷达天线真正做到了了如指掌。

  54次任务,54次圆满成功,背后都与李志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作这些年,最让他骄傲的,是带出来的十几个徒弟。现在,有的徒弟也带了徒弟,有的更已经成长为专业组组长。而李志坚却始终坚守在伺服岗位上,不断地培养新人。

  “严谨、细致、负责”,这是他一直坚持的工作态度。他常常告诫新人,设备的安全,需要大家用一颗严慎细实的心去保障。小到一颗外露的螺丝,他都要用硅胶封好,既能防止锈蚀,又便于拆卸,节约时间。停靠码头时,有厂所师傅来船巡检,在检查减速箱时暗暗吃惊:“你们的天线保养得太好了,螺丝上竟然一点锈都没有,一点不像工作了十年的老设备。”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