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新春走基层】笔墨老兰州 畅意新生活(组图)

2018-02-21 14:32:54|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谷士欣

黄河边的羊皮筏子很具有兰州特色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陈毓娟):60多年前,黄河边甘肃兰州段水车林立。那时的人们生活都离不开水车。在黄河边长大的王鸿庆老先生回忆,他幼年时的距离方位都是用水车来衡量的。家住在黄河水车旁,他常常在离家比较近的一辆水车边上戏耍,而如果要到更远的水车那边去,就得让大孩子带着一起去。王老先生说,他记忆中儿时到过最远的地方有五辆水车远,是他缠着他的兄长带着他过去,仿佛走了很长的路……不曾想,长大以后的兰州,越来越大,跨越黄河两岸,日新月异,而五辆水车却仍是他对老兰州记忆最深刻的地方,用笔画下儿时的老兰州也是他多年的心愿。

  1945年出生在兰州的王鸿庆因“老兰州”系列画作而在兰州小有名气,按他的话讲,一辈子平淡地工作生活,没想到退休之后,追求儿时的梦想,反而成就了自己。“老兰州”系列画作从明末清初开始,王鸿庆在浓墨重彩间,书写自己对于兰州这片热土的记忆和深沉的爱。街道繁华中,卖牛肉面的伙计,看杂耍的群众,卖茶水的商贩……人物的刻画与周边的环境事物水乳交融,在画作中,你可以找到兰州很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可以找寻到兰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

  

兰州牛肉拉面制作过程的铜制雕像 陈毓娟摄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甘肃省兰州市,古时候称金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址。王鸿庆老先生说,老兰州人是平和的、善良的。他们就犹如丝路文化传递中的一枚扣子,温和,勤恳。老兰州人与从全国各地过来的新兰州人不断地融合,形成有别于中原又不同于塞外的独特风格。因为兰州,黄河穿城而过,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兰州人在这条狭长通透的河谷中生息。

  

兰州水车博览园的握桥 陈毓娟摄

  就比如逐渐成为旅游项目的羊皮筏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桥梁。车行至桥上,不禁感叹,古时的天上之水,如今竟可以如此轻易跨越,与对岸的亲朋好友相聚。

  戊戌年正月初四,到黄河对岸与王鸿庆老先生约见面采访。他的画室在居民区里,每个房间都铺满了画作,王老先生在春节期间也有几幅画作,挂在墙上晾干。作为门外汉的我很是喜欢老兰州系列的画作,在内容为王的现代创作中,如此钟情故土的艺术家,用一幅幅画作深刻展现了那些已经远去的东西。相对于影像记录,用更为虔诚的情感将历史与艺术相结合。在他的坚守中,越来越多的热爱兰州的人提供了更为丰富与全面的历史资料,让王老先生不断地勾勒出一幅幅生生不息的生命画卷。在人物和故事的更替里,曾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态化作了历史,他要做的,正是将这些故事保留下来,用他自己的方式把这些故事让大家看到。

  

水车博览园里春意盎然 陈毓娟摄

  每个人的研究都是有限的,曾经想当考古学家的王老先生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别有一番风味的考古,他翻阅资料,看了成千上万张老兰州的照片,不断地丰富老兰州系列的画作。他画作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有的画作是用好几张照片一起结合展示的。王鸿庆老先生说,他会不断地将老兰州系列画下去,不断地丰富,就想给后代留下念想。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古意新想,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创意复古,这就是我们各自要做的事,和其所形成的意义。

  

水车博览园里巨大的水车 陈毓娟摄

  或许,他的这一做法会带动更多的艺术家去还原他们各自家乡的老城老镇系列,那将是一种更好地推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是文化民俗形态的研究和传承。

  新春时节,站在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黄河铁桥上,大红灯笼高挂,脚下的黄河水奔腾不息。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激浊扬清,将慢变快,从小而大,所有符合人类生存法则的变化都是令人欣喜的。但那些人类智慧最原始的结晶也不该被忘却,理应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王鸿庆画的大年三十

  毕竟木与木的长音,和着黄河的吟唱,上下轮回了千年,曾灌溉了庄稼土地,也养育了千百万人。烟消,木未散。水车园里,一架架摩天轮般的古代水车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美轮美奂。

  

王鸿庆画的老兰州的街景

  

王鸿庆画的水车

  

王鸿庆画的羊皮筏子和中山铁桥

  

王鸿庆画家春节前刚完成画作挂于墙上

  

新春水车博览园里的生肖狗 陈毓娟摄.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