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探访辽河民俗非遗传承:要传承,先创新

2018-02-23 10:52:52|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刘坤对锦州医科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现场教学 摄影:张亚东_副本_副本

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刘坤对锦州医科大学的外国留学生现场教学 摄影:张亚东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亚东 秦胜瑞 张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明遗迹,是与他人最为直观明显的区别,是其精神文明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随着时过境迁,文化会因文明的各种变故而消亡,但幸运一点的会变成书上的记载描述,变成博物馆里的绝版珍藏。现代的中国社会日新月异,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如何去保护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是这个时代的难题。

  2018年农历新年期间,记者们走访了辽宁盘锦市的辽河民俗博物馆。非遗传承人李雪正在现场展示辽河民间的掐折纸艺,她对记者开门见山说,如果传承仅仅是遵循旧制,不求创新,只会被市场淘汰而消亡失传:“因为我可能是受家庭影响,会了这门手艺,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喜欢。但是现在很多手工艺者,非遗者面临着手工艺失传。这个技艺可能会消失。我的想法是,这个技艺要创新,要变化,适应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想法。要跟一些事物配合好。如果我的这些手艺还停留在制作端午节的那些产品上,现在已经是没有了。我觉得这个手艺特别好,然后如果真的失传了,就真的没有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掐纸”的传承人李雪 摄影:张亚东_副本_副本

记者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掐纸”的传承人李雪 摄影:张亚东

  据李雪自我介绍说,她是李氏民间掐折纸艺的第四代传承人,这门手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前家里人都是以这手艺为生,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边学一边做,都是趁着端午节和农历春节期间做一些灯笼或小葫芦。后来,李雪去国外留学专门学习了设计课程,2001年回国后就开始专业从事传统掐折纸艺制作,从纸张材质研究、产品造型策划等各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李雪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保留必须以创新为基础,有特殊性,会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带来自身的发展壮大。李雪说:“你如何能让更多人知道呢?就要想办法变一下格式。手艺没变,款式变了,适应现在的时代了。然后人们才会关注你。比如今天您关注我,那么这个历史它就是有传承的。有人关注之后,历史在哪?传承在哪?我这么一讲就都知道了。所有很多时候我觉得你必须得创新。必须得适应时代,才能发展,才能传承。”

  在民俗博物馆内,记者还遇见了传统辽河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坤,她也认为,传统剪纸的手艺是种工具,作品的活力在于自身的设计。比如中国人喜欢全家团圆的感觉,她就把一家人的生肖元素全都设计在一张全家福剪纸上,受到客户普遍欢迎。如此设计的一张剪纸能卖到千元以上,这其中费工夫的不是手艺而是这背后的设计。刘坤说:“我的剪纸的特点不但继承了老一辈人几代传承下来的剪纸,还将现代化的创意融合到剪纸中,比如家乡的鸟类、辽河风光,剪能为现实服务的作品,挖掘古代的中国故事和民间工匠精神。我就是一片热心就想做好剪纸工作,传承下去,我在学校教剪纸,还有老年大学和各个社区,有时候搞活动也去,还有外国人想学。我在家还免费收徒弟,谁愿意学我都热烈欢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李雪现场教学"掐纸"一下让外国留学生们着了迷 摄影:张亚东_副本_副本

李雪现场教学“掐纸”一下让外国留学生们着了迷 摄影:张亚东

  对于刘坤来说,传统手艺不仅要在产品造型方面力求创新,教育培训过程更应该是开放的,这才能在新时代社会中发扬和壮大。而作为传统手艺产品重要的展示场所,博物馆在传承中所发挥的宣传科普功能也不可忽视。

  辽河民俗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杜东旭就对记者解释说,以前我们对博物馆的概念是一个静态的产品或介绍,但现代的民俗博物馆必须重视动态的过程,重视网络传播,通过传承人的现场演示让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动起来,活过来,这样的创新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杜东旭说:“现在很多人对非遗的了解都不是特别清楚,比如说现有的东北大鼓、折纸、皮影戏等一系列项目。我们通过不同渠道的宣传途径扩散出去,让更多人来了解它、保护它。实际上传承是我们延续原来老祖宗留给我们好的东西,但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又融合了一些新的理念、想法、思路。”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