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走进非洲 感悟别样文化魅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杨雨婷):4月9日,由20多名中国艺术家组成的文化交流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举办画展和时装秀,共展出20多幅画作与10套服装设计作品,通过中国艺术家对于非洲艺术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中非文化艺术碰撞的魅力。
此次展览展示了“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家走进非洲文化交流活动的成果。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在十几天的时间内在肯尼亚的蒙巴萨、察沃、马塞马拉等多地进行采风写生,同时参观了蒙内铁路等相关中肯合作项目,切身感受非洲当地风土人情与中非人文交流的魅力。
中国艺术家文化交流团团长朱贵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艺术是世界的通用语言,中国艺术家和非洲艺术家能够用这种语言来进行文化交流,对于增进民间交流和理解有重要作用。文化交流绝不应该是俯视的姿态,只有在双方平视的状态下相互给予才能共同收获,此次非洲之行,中非艺术家亲身体验到了艺术对增进双方理解的美妙之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薇教授有感于东非草原上的合欢树、天堂鸟这些极富象征性的元素,以丝绸为布料,即兴创作并连夜赶制出了10套服装。这些中非元素并举的服装别具风情,参加服装秀的模特对于首次试穿中国设计师的作品感到十分新鲜,纷纷表示服装的灵动美丽让她们体会到中国柔和美与热情的非洲元素结合的美妙。李薇教授表示,非洲元素充满了自然的活力,这趟非洲之行带给她很多灵感,在自然、激情状态下创作的作品才是足够有生命力的。
本次展览吸引了包括内罗毕大学师生在内的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内罗毕大学讲师基努亚在几幅肖像作品前流连忘返,当他得知自己十分中意一幅马赛人肖像是由中国画家在短短四小时内完成时,他感叹不已,“这些作品真的是太有趣了,中国画家能在有限的几天体验时间内,仅用四个小时就能创作出如此传神的作品,说明他们对这些非洲传统文化理解的很准确。我们欢迎更多的中国艺术家来非洲作交流,也希望能带动非洲当地艺术家参与其中。”
中非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在肯尼亚民间组织中非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富兰克林看来这些差异不仅不会成为双方艺术交流的障碍,反而是中非艺术家相聚一堂共同交流的动力。他表示,“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我们才想要聚在一起进行交流,增进对于彼此的理解,碰撞出新的火花,希望以后也有更多的非洲艺术家到中国去交流体验,真真切切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经肯尼亚文化部批准,由内罗毕大学和肯尼亚中非文化交流协会共同发起组织,由中国艺术家参与,旨在通过与肯尼亚各界开展广泛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中非友好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