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跨越65年 中乌航空动力合作步入新时代

2018-04-10 13:56:3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王涛

马达西奇总裁博古斯拉耶夫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李洁):乌克兰东南部的扎波罗热市坐落着一家世界航空动力巨擘——马达西奇。成立于1907年的马达西奇公司已走过110多年的风雨沧桑,经历了二战的洗礼、苏联解体后的动荡以及乌克兰危机的冲击,如今依然传承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技术优势,在航空动力领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而这其中重要的领域就是加强与中国企业的战略合作。

  航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技术难度最高、最复杂的产品,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世界知名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制造商,马达西奇的产品门类齐全,覆盖全型谱(涡喷、涡扇、涡轴、涡浆、浆扇)航空发动机,产品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马达西奇主要生产大、中型运输机动力和直升机动力,以及众多核心机及衍生家族。被誉为空中巨无霸的安-225大型运输机装配6台马达西奇生产的D-18T发动机,最大载重量达250吨。

  作为百年企业,马达西奇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其中人才是企业永葆生机的关键要素。公司从苏联解体后的8000多员工恢复到如今的2.6万名,即使在订单减少等危机时期企业也没有大幅减员,而是上下共度时艰。西奇公司总裁博古斯拉耶夫介绍说:“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两所乌克兰大学合作培训人员。采取导师制,年长的教授年轻人,设计师、工艺师等导师与学徒一起工作,一对一教授。”

  企业生产中涉及的60多万个零件、500万个工艺流程正是在师徒手把手教授中得以传承和创新。

  马达西奇作为一家私营股份制公司,总结苏联时期产销脱节等弊端,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机制。公司在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15个国家设立代表处,建立广泛国际合作。西奇公司在中国的代表处开设于2003年,不过,与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合作却要追溯到1954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就源自马达西奇的M-11FR活塞发动机。此外,我国生产的运-8运输机、AG600水陆两栖飞机装配的WJ-6发动机是在马达西奇发动机基础上生产的,K-8J教练机、L-15教练机上也安装着马达西奇航空发动机。

  博古斯拉耶夫介绍说,西奇公司已与多家中国企业签订发动机供应合同,为中国生产的运输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等机型提供动力系统。博古斯拉耶夫说:“我们和中国企业签署了备忘录,准备为中国重型直升机供应D-136-2发动机。”

马达西奇公司

  基于双边60多年坚实的合作基础,乌克兰与中国不断探索航空合作新模式。2015年,西奇公司与中国天骄航空集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双方深度合作、高度融合、共享技术体系、制造资源和人才队伍,共同在重庆建设国家级航空动力产业基地。2017年9月,基地成功进行某型号航空发动机的试车。目前,基地一期顺利完工,二期项目开工,具备了发动机试验验证及维修保障能力。按照规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基地主体工程建设,具备多系列、多型号产品批产和维修保障能力,初步具备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体系框架。全面建成达产后,天骄航空将具备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多系列产品全链条产品能力,年产千台发动机。

  执掌马达西奇数十年的博古斯拉耶夫总裁认为,公司深化与中国的紧密合作是时代的选择:“我们马达西奇需要中国的市场,我们的兴趣先是放在销售产品,但是,单纯销售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共同来做一些事情,比如培养人才。”

  天骄航空与马达西奇的合作着眼于长远。目前已经启动了中方专业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传授中方员工掌握零件制造、模块化装配等工艺流程。双方正致力于建设发动机试车台,并实现发动机原材料的中国本土采购。

  博古斯拉耶夫总裁称,得益于中国的巨大市场以及与中国的互信合作,马达西奇得以走出困境,维系企业发展。他希望这种合作成果能惠及更多国家。他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计划与中国企业一道将我们的产品销往其他国家。”

  在全球化面临挑战,发达国家拒绝高科技合作的背景下,中乌发挥各自优势,在互信、互惠基础上不断拓展战略合作空间。中乌航空动力合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迈入新的发展时代。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