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潮起海之南】党建在基层:石屋村的坚守与潮流

2018-04-12 10:50:49|来源: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石屋村胡松精神馆(摄影:骆云飞)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姚晶尧):中国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石屋村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北有大寨,南有石屋”是上个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对这座村庄的美誉。的确如此,这座小村庄曾在50多年前就创造了“银行存款一百万,仓库存粮一百万”的双百万成绩,并且在国家困难时期,无偿为国家捐献2万斤粮食的贡献。面对新时代,石屋村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村庄建立起互联网站,创造了一条新农村的创新发展之路。在海南省建省办特区3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这座小村,来感受石屋人的坚守与变革。 

  坚守传承胡松精神 

  石屋村,原名五角岭,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原来都居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住上用石头垒砌的房子,是这个地方百姓的梦想与期待。在1959年全国大旱大灾,石屋村连续11个月未下雨。而正在此时,时任石屋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胡松提出“番薯下田,木薯上山,向荒山要粮”的口号。胡松书记带领着仅6个人,每天早上6点上山,砍荒山、种番薯、种橡胶苗,砍了117个山头,种了20万橡胶下去。 

石屋村(摄影:骆云飞)

  范华庆说:“到了1960年,冬季木薯大丰收,自己吃的吃不完,但是胡松这个同志是共产党员,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号召大家不发国家困难的财,当时市场上3块钱一斤木薯,他三分钱卖给国家,10倍价,他只要零头。” 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胡松又带领群众挖沟开渠、兴修水利。很多人并不相信水能上山,面对这种情况,胡松动员大家说,愚公敢移山,我们就能开山凿渠,117头山都开发出来了,还怕一条渠开不成,大伙在胡松书记的带领下,经过10年艰苦奋斗,建起了一条长91千米的引水渠,同时兴建了16个电灌站。”而这条渠后来被称为“海南红旗渠”。

  粮食问题解决后,胡松又提出“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办农业加工厂、搞农业机械化”等长远的发展目标,这样石屋人从有粮变成了有钱。1964年,石屋村出现了两个一百万,银行存款一百万,仓库存粮一百万,除了100多个热带作物园和水果园外,还办起了橡胶厂、淀粉加工厂、发电厂。范庆华说,那时的石屋人,孩子上学不用钱,看病不用钱、看电影不用钱,住的房子是集体盖的,还用上了电灯电话,老人还有养老金”,“现在我们为了纪念胡松老书记,我们把办公的地方变成了胡松纪念馆”,石屋村党支部书记范国文告诉记者,“胡松精神也是我们中国村官精神的一部分,它所代表的是信念坚定、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敢于担当、为民奉献、清正廉洁的村官精神”。 

石屋村村官精神馆(摄影:易成)

  “互联网+党建”为石屋村开辟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一个村庄建立起一个互联网平台并不少见,而拥有自己的掌上app却为数不多。海南省那大镇石屋村互联网站站长李秋俊介绍说:“我们一支团队做三件事,第一个是“互联网+基层党建”,第二个是“互联网+乡村旅游”,第三个是电子商务。” “互联网+基层党建”顾名思义就是将有关党的信息、建设情况及时在互联网平台中呈现出来。据了解,石屋村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为石屋村及周边的村庄统一办理了党员卡,将党员信息统一入库到互联网平台上,成为了全国的先例。李秋俊告诉记者:“互联网+党建也是新生的,每个月28号我们要组织党员培训,因为老党员的学历大多都是小学学历,现在经过学习对党的认识提高很多。”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石屋村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村官的党建论坛,在论坛上石屋人首次启用了平台直播的方式与全国优秀的村官进行现场互动,并通过“互联网+基层党建”的方式促使了石屋村与浙江的七一村和江苏的华西村结为了对子村。 “在这个app中除了有党员专区的板块,还有介绍石屋村旅游特产、掌上沙龙和生活服务的板块”。

  李秋俊介绍说:“这样不仅方便基层党员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党建知识,也有利于将石屋当地的特产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展示与销售。” 通过互联网平台,石屋的特产可以直接向全国销售,为石屋人带来了上百万元的收入。也为石屋村打造一个集党、集旅游观光、培训学习为一体的党建综合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