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走进博物馆已成为中国人新的生活方式

2018-05-17 17:13:0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 摄影:金良快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当天,中国各大博物馆将开展超过百项主题活动,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近年来,随着中国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家,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近年来,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超过3万个,举办约11万次专题教育活动,参观人数约9亿人次。在北京生活的陈小姐表示,如今精彩的展览和看展的观众都越来越多了,“一个是展览越来越丰富。另一个是感觉观众更加向博物馆倾斜,因为以前好像不会出现博物馆排队的现象,现在很多博物馆一大早就排长队了。第三个感觉是博物馆现在的服务更加好了,从公共教育、到观众服务都更加细化了。”

  众所周知,博物馆除了具有展示各种文化、艺术物品的功能以外,还承担着教育和普及知识的社会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博物馆志愿者”的出现,弥补了博物馆专业人力的不足,还提升了博物馆服务品质。退休后在首都博物馆担任志愿者的丁兆霞女士告诉记者,担任志愿者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升,同时还有助于把博物馆理念、知识和文化进行更广泛的社会传播,“这些年(博物馆体系)进步太大了,一个是逐渐取消了收费;另一个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博物馆门类,知道有很多博物馆可以看,其实这方面应该加大普及,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我一直关注首都博物馆,2007年退休后,首博正好招第三批志愿者,我就报名了。后来我一直在玉器展厅讲解,通过当志愿者学习了很多玉器的知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很多听众他们是知识很丰富的,我也跟他们学习。”

  目前,全国有超过4000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八成以上。越来越多国人把参观博物馆当作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空就去博物馆转一转”的群体已经不仅局限于文化爱好者,而是辐射到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年龄段的国民。来自广东湛江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平日里喜欢带儿子逛逛博物馆,“也想带小孩来感受一下,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现在就让他学到很多东西,而是在这个环境下让他慢慢浸润。”

  常年在法国生活的史女士今年已经65岁了,她回国后被老同学拉进了中国的博物馆进行参观。中国博物馆的扩大开放和越来越精巧的展览设计,逐渐成为国人引以为傲、并乐于展示的方面,史女士对此深有感慨,“我们一般有时间各类博物馆都喜欢看。因为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像我们岁数大了的人,可能看人文方面的比较多,或者看艺术展览。因为我现在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博物馆没参观过,所以我同学就领我参观。”

  在85后王先生看来,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国际交流更加频繁,而这也给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外国文化的窗户,“比如说,现在中国人去国外旅游,已经不再满足于只看一些打卡景点,其实也希望有一些文化深层次的探索,而博物馆就是很好的方式。但不是很多国人有机会到国外博物馆参观,这时候馆际交流就很重要。包括首都博物馆、故宫以及全国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引进外展)都给观众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说,我去年在故宫看的‘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毕竟以前在书本上看到很多世界史的知识,第一次直观地看到‘大夏’(国)文明,我还是很震撼的。”

  

《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展品—法罗尔的金器(4000年前)

  

儿童在参观中国美术馆展览 摄影:林维

  

故宫举办《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展》 摄影:甄明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