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首小“村歌” 乡风大变样

2018-05-25 22:28:3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广网|编辑:靳松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首小“村歌” 乡风大变样

  央广网江山5月25日消息(记者张垒 金建军 洪波)“峿峰塔,七玲珑,柴村自古出英雄……仙霞岭下建仙宫,农民也敢追寻中国梦……”5月23日晚,浙江省江山市第五届文化礼堂村歌大赛在四都镇傅筑园村文化礼堂举行,14个村庄的农民上台竞演,台下人头攒动。柴村村村民自编自唱的村歌《柴村自古出英雄》音乐刚刚响起,就博得了一片掌声。

  每首村歌演唱前,参赛村庄的党支部书记都要上台宣讲,介绍本村的文化,有的因为紧张忘了词,有的普通话里突然蹦出了浓浓方言,引起台下乡亲阵阵大笑。表演的村民们年龄不一、体态各异,动作里透着一股憨劲,还有歌者偶尔“掉链子”没有跟上节拍。“泥腿子”搞文艺虽然业余,但也充满着“乡土味”,歌声里洋溢着“幸福感”。

  江山市的农民为什么喜欢唱村歌?村歌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变化?这一切得从大陈村说起。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首小“村歌” 乡风大变样

  大陈村是徽州汪氏后裔聚居地,明永乐初中华汪氏七十四世孙普贤公迁徙至此繁衍成族,至今已有600余年。虽然历史悠久,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继承发扬老祖宗留下来的遗风家训却面临挑战。

  2005年前后,大陈村邻里不和、婆媳争斗的情况普遍,还时常发生偷鸡摸狗事件,乡风文明出现危机。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急在心头,却苦于找不到治理突破的抓手。

  2008年的一个夏日,汪衍君和本乡作家何蔚萍不期而遇,他试探着问对方:能否为大陈村的大陈面写一首村歌?经过一番思考,何蔚萍答应了下来,当晚就写出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

  打动何蔚萍的不是一碗面条,而是它背后的故事:大陈村汪氏始祖汪普贤的生母病故后,父亲续弦。失母之痛尚未平息,后母进门难辩真心实意,汪普贤离家游学行医。十几年后,他回到家中,正在过90岁大寿的后母亲自下面端来,在面条下还卧着三只荷包蛋,并问:“是不是你生母做的那个味道?”汪普贤顿感惭愧,跪倒磕头请罚。从此,他一直守护在后母身边,为其养老送终。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写出来后,村书记汪衍君带头唱,村两委干部后来也加入到传播队伍。因为“见面认子”的孝道故事在大陈村妇孺皆知,这首歌慢慢地也开始流行起来。从那时起,大陈村农户家中的争吵声、老人的叹息声逐渐少了,这种效果是谁都未曾始料的。

  “祖宗殷殷的叮咛和嘱托,就像这浓浓的大陈面。妈妈的慈爱游子的祝愿,浓缩进芳香可口的大陈面……”

  汪氏第九十四代后人汪衍勤虽然已是76岁高龄,唱起这首村歌张口即来,不打一个磕巴。“老祖宗的故事,我们不唱谁来唱?唱完就想,自己是不是这么对老妈的?做得不对脸红啊,对不起祖宗!”

  和他聊天时,打进一个电话。汪衍勤接通后,一听是93岁的老母亲,立刻变得轻柔细语。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在大陈村火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它走进了央视,走进了全国村歌大赛演唱会。大陈面也名声噪起,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下订单,汪衍君干脆办起了面条厂。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首小“村歌” 乡风大变样

  因为村歌,政府奖励、支持接踵而至,大陈村的村容村貌得以改观。结合当地的徽式建筑,他们又搞起了旅游,几个文化项目也即将落地,一首村歌带动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年间,大陈村从落后村、破旧村,转变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最美村庄。

  看着大陈村的变化,江山市的其他村庄也开始“眼红”了。目前,全市290多个行政村有三分之二都创作了村歌,“说身边事、唱村里歌”成为新时尚。

  在老书记周模隆的带领下,毛村山头村也唱起了村歌,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的事件如今已是鲜见。新书记周勇强开始盘算着发展集体经济,今年2月,他召集村民,征求发展光伏发电项目的意见。因为所涉及的集体土地上还栽有5户家庭共计1000多棵果树,周永强担心出现反对声音,没想到村民大会却全票通过。“这在以前,发展经济想都不敢想。为了各自的小利益,村民大会上各种声音都有。现在家庭、邻里和睦了,村民有了凝聚力,劲往一处使,什么事都好办。”

  农民唱村歌的热情以及带来的效果也引起江山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在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从2014年开始,江山市各村镇相继办起了文化礼堂村歌大赛,至今已有几十个村庄上台竞演。

  在第五届文化礼堂村歌大赛决赛现场,洪福村的几个村民围着记者算了一笔账:“词曲都是市里文艺家或者乡贤创作,MV是电视台帮忙拍摄,都是免费。我们的演出服是30块钱从网上购买,五套一共150元,花不了什么钱。”

  江山市委宣传部部长汪黎云几年来,见证了村歌的力量:“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作用,带动老百姓唱村歌,结合文化礼堂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把村歌作为唱响百姓幸福生活的‘同心曲’,也赋予了乡村更多内涵和灵气,推动乡风乡愁、家风家训等进村入户,化解矛盾,树立文明乡风。小小村歌及文化礼堂建设换来的是乡风的大改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软’环境,摸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