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洞庭湖边养虾人

2018-05-28 21:23:1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广网|编辑:杨玉国

  央广网益阳5月27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邓文辉 李竟成 尧遥)今天有记者来采访。梁谚挽了个丸子头,描了眉,涂了唇,再套上黑底镶白边的丝质长裙,蹬着一双坡跟鞋,早早来到了位于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种福村的合作社。她才刚坐下,就看见堂姐梁红穿着白底红花长裙,颈上配一条珍珠项链,急急忙忙走来了。梁谚瞄了她一眼,没吭声。但那眼神分明在说:你怎么来了?

  

   梁谚特意穿上了平常不穿的裙子 傅炜如 摄  

  梁谚和梁红并没有过节,但她对这位堂姐心里有气。

  梁谚气的是叫梁红养龙虾的事。

  “这个人死顽固。我老早叫她养龙虾,她就是不听,生怕我骗她。现在大家都赚钱了,她又眼红。”说起这事,梁谚还是有点不高兴。

  不过,梁红也有她的道理。“我开始怕亏钱,毕竟要先投很多钱进去。”

  但说真的,这两年眼看着身边的人养龙虾都挣钱了,一直观望的梁红坐不住了。

  去年,她也加入了养虾大军,跟着梁谚的合作社搞“稻虾共生”。

  她拿自家的20亩水田做实验,按照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标准,挖池、买船、置地笼、投虾苗,前期投入了6万多元。今年4月份起,龙虾开始上市,商贩抢着上门来收。才一个多月功夫,已经收回了前期成本。再算算后续上市的龙虾,净利润最起码2万多。

  这下,梁红笑开怀了。“真的是致富的好门道。我养得太迟了。”

  有钱赚了,梁红也顾不上梁谚脸色好坏。今天她特地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一声:“明年我养70亩,地租好了,800块一亩。”

 

养殖户准备起虾 傅炜如摄

  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养龙虾的有1120户,养殖面积42000亩,占了全区耕地面积的71%,预计今年纯利润1个亿。可以说,养龙虾已经是当地当之无愧的“龙头产业”。

  当地人养虾,用的是“稻虾共生”模式,也就是在稻田里养虾。龙虾养在稻田里,三四月份开始上市,到了6月25号左右,商品虾全部卖完,剩下种虾。养殖户把稻田里的水放掉,种上水稻。等到8月份,水稻长高了,龙虾爬满稻田,蔚为壮观。

 

腮白、肚白、肉肥嫩是当地龙虾的特色

  “这种生态养虾,既保证了水稻的产量,又额外增加了龙虾的收入。”大通湖区金雁子合作社牵头人梁谚,是“稻虾共养”的首推者,整个千山红镇1120户养殖户都是她的“学生”。

  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位于南洞庭湖畔,大通湖的水连通洞庭湖,水质好,土质肥,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但曾几何时,守着这样肥沃的土地,当地农民依然过着穷日子,每天操心着孩子的学费。

  1970年出生的梁谚,小时候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家里穷,我10岁以前都没有吃饱过。”

  1991年,没考上大学的梁谚回到家乡千山红镇,决定学养猪赚钱。她胆子大,在自己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问村里要来了两头母猪一头公猪,又贷款1500元建猪舍,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我妈妈当时都以为我疯了,那时候1500元相当于现在十几万。”

 

长期务农,运动装运动鞋才是梁谚的标准穿着

  三头猪就是她全部的家当。她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母猪赶紧下崽卖了换钱。但好几个月过去了,三头猪就是不发情。梁谚急得到处找资料、请教同行。后来,有人告诉她,这是外国猪,发情慢、不主动,得打针催情。梁谚按图索骥,买来催情针。谁知一针下去,三头猪还是不发情。这可真是要急出人命了!

  怎么办呢?才22岁还没出嫁的梁谚也顾不上害羞了,她从别的养猪场找来了一只身材高大皮毛红润的种猪,和自家的母猪关在一起。两天过去了,梁谚惊喜地发现:母猪发情了!

  到了来年,母猪产下了18头猪仔,如获至宝的梁谚深怕冻坏了猪,给猪生火取暖,寸步不离。就这样,梁谚靠着养猪有了第一桶金,还渐渐有了名气,并很快被隔壁村的农场挖去当上了技术干部。后来,她又在村里当技术干部。这一干,就是14年。

  凭着技术,梁谚告别了苦日子,但村民们却依然守着洞庭湖边肥沃的土地没饭吃,这让梁谚看着揪心:“必须要科技先行,让农业产生效益才能改变生活。”

 

大通湖区金雁子合作社有自主流转土地1200亩,托管9000亩

  于是,梁谚决定辞职,搞合作社。她要给农民搭建一个增产增收的平台。2008年,金雁子农业合作社成立了。

  一开始,合作社只种水稻。但种水稻,每亩净利润只有300元,即便种再生稻,最多也只能提高到500元。

  “赚钱太少了,我就想有没有办法让大家多赚点钱。”

  到了2010年,梁谚偶然听说有人把野生小龙虾放到稻田里收成不错。她顿时脑洞大开,她很快意识到这可能是个切入点,于是开始搞试验。一开始是30亩,稻田龙虾套养,成功了,当年取得了900元每亩的效益。尝到甜头后,胆子再放大,逐步推开到合作社的全部1200亩,到了2012年,每亩纯利润达到了1200元。

  但一人富不是富,大家一起发财才是真幸福。梁谚办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要带动村民一块挣钱。于是,她开始动员其他村民尝试“稻虾共生”。一开始,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梁谚的堂姐梁红就是一开始的怀疑者。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是有顾虑的,是我叫他们养虾的,万一不赚钱呢?”于是,梁谚所在的合作社推行了一套“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基地建设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动保技术标准,统一提供销售途径,统一入股资金分红。

  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后,梁谚又带着合作社成员,跑酒店、找市场。渐渐的,千山红镇的龙虾打出了名气。很快,跟着合作社养虾的养殖户都赚钱了。村里开始骚动,连一些本来在外地念完大学已经工作的年轻人也被吸引回来了。

 

养虾挣钱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点个赞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朱举兵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流转了60亩田地,投入18万成本,到今年5月27号,卖虾收入已经19万,预计全年挣10万左右。“养虾赚钱了,我们都不用出去打工了。”

  “现在中央提倡乡村振兴,我觉得产业要先行。”如今的梁谚,被村里人交口称赞,就连一开始不相信她的堂姐梁红也在到处说养虾好。

  眼下,正是龙虾上市旺季。每天一大早,就有成批的冷链车,主动跑到村里,等着养殖户起虾、装箱,热闹极了。

  “因为虾的品质好,我们每斤虾的批发价比湖南的均价高2-3元,但一点也不愁卖。”看着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梁谚这位风风火火的女汉子,成就感油然而生。

  如今,在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稻虾种养”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并成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下一步,他们将打造虾稻小镇,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产业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基层治理都会慢慢跟上去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梁谚的眼神充满了坚决。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